简述助人行为理论,结合实例说明助人的影响因素。

admin2022-08-02  20

问题 简述助人行为理论,结合实例说明助人的影响因素。

选项

答案

解析 (1)助人行为是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2)助人行为可以用以下几种理论来解释。①先天论,由威尔逊提出,认为利他行为由遗传而来,是人类天生的本性。②社会进化论,由坎贝尔提出,认为社会因素比生物因素更重要。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助人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在进化中也得到了提高。③动机论,由斯陶布提出,认为利他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助人行为的动机,而利他行为价值取向体现为两种性质的动机:一是以帮助他人为中心的利他主义动机,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以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④决策论,由施瓦茨提出,强调内化了的知觉规范能产生道德义务感,从而产生助人行为。⑤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助人行为的规范是通过学习实现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3)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情境因素、助人者特点、求助者特点。①情境因素中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因素和时间压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助人行为的发生。他人存在可能会产生旁观者效应,即有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环境条件因素即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下,人们较为愿意帮助他人,而在噪音环境下,人们帮助他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时间压力因素是指如果人们的时间压力较犬,即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则不太愿意帮助他人。②从助人者角度来说,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心情、内疚感、宗教信仰等可能会影响到助人行为的发生。助人者的人格因素中,社会赞许性需求高的个体,利他行为比较多。心情好的个体比较乐于帮助他人。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唤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即内疚感会使个体帮助他人去降低内疚感?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从事更多的助人活动。③从求助者角度来讲,求助者的被喜爱程度,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和性别等都会影响到助人行为。长相漂亮的人更容易受到喜爱,进而更容易得到帮助。相比于喝醉酒的人,人们更乐意照顾生病的人。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助人倾向,但只表现在对女性的求助者身上。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xueli/27019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