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连接甲、乙两市的高速公路,采用新建+改扩建方案,全长152km。新建段以甲市

admin2022-08-02  63

问题 拟建连接甲、乙两市的高速公路,采用新建+改扩建方案,全长152km。新建段以甲市为起点,向南布线75km(K0~K75),在K75通过互通H与现有高速公路相接。改扩建段为自互通H向东至乙市的长77km(K75~K152)现有高速公路路段。新建路段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5m,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100km/h。改扩建路段由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由22.5m改为33.5m,单侧或双侧加宽,水泥路面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速由现状80km/h提升至100km/h。工程施工期在K72附近设置1处沥青拌合站,站内设拌合楼、沥青储罐、料场、辅助生产建筑物等。采用间歇式热拌工艺,矿粉、烘干的碎石和砂与经柴油导热油炉加热的沥青在拌合楼内搅拌后出料。公路K6+000~K9+400路段与西侧已建铁路平行布线,公路红线距铁路外轨中心线60m,距西侧居民点M1临路建筑10Om。公路K30~K45路段经过山岭区,植被以天然林为主,郁闭度较高。其中,K32~K36东侧有一省级自然保护区,公路距保护区边界最近距离为300m,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保护动物大灵猫、林麝。K30~K45路段部分为桥梁、隧道,部分为路堤、路堑,工程可研提出拟在该路段设置动物保护通道。公路K59~K66路段经过平原区,分布有人工林地、水田、鱼塘、沟渠、小型河流,河流均由西向东流向湖泊L。K61~K62+600东侧有一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距公路最近距离为500m,主要保护对象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两栖保护动物虎纹蛙和鸟类繁殖地,公路跨越小河处设置桥梁,其他路段采用高路基(平均高度3.5m)。公路K145~K146路段向南单侧扩建。居民点M2位于该路段北侧,距离公路红线55m,执行2类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原路堤边设有一道声屏障,现状监测降噪效果4dB(A)。在不考虑插入损失情况下,工程运行中期M2的昼、夜噪声预测值分别为63dB(A)、57dB(A)。工程可研针对居民点M2声环境质量中期达标要求,拟保留现有声屏障,增设一道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拟在居民点M1临路建筑物前1m(距地面1.2m)设噪声监测点,昼夜各测1次(2天),每次20min。在回收的500份公众问卷中有5%公众建议,K61~K62+600路段架桥替代高路基。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给出沥青拌合过程中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针对居民点M1的监测方案是否合适?说明理由。为确定保护动物通道位置,应了解K30~K45路段哪些生态关键信息?居民点M2采取工程可研提出的降噪措施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选项

答案

解析 沥青拌合过程中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苯并芘、沥青烟、氮氧化物、二氧化硫、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1)针对居民点M1的监测方案不合适。
(2)理由①居民点临路建筑物的类型(如平房、楼房、层数等)、结构、高差、有无围墙及高度等情况未知;②铁路采取的降噪措施,即铁路与居民点间的降噪设施设置情况未知;③在居民点M1临路建筑物前1m(距地面1.2m)设噪声监测点应每天昼间监测2次,夜间监测2次;④应在已建铁路用地西侧边界处设一监测点,铁路与居民点间垂线布点,监测噪声源及衰减情况。为确定保护动物通道位置,应了解K30~K45路段的生态关键信息如下:
(1)了解该路段区域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布,个体大小与集体行为,以及食源地、水源地、栖息地、繁殖地、迁徒路线、领地范围等活动规律,重点关注大灵猫、林麝等野生保护动物的情况;
(2)拟建公路路堤和路堑段是否处于保护动物迁徙通道段;
(3)了解该路段区域的河流、湖泊、小溪等水源的情况,是否为保护动物的水源地以及取水路线与公路方位的距离;
(4)该路段的桥梁、隧道、路堤、路堑与动物迁徙路线的距离方位关系。(1)答案一:可行。
理由:既有声屏障+增设的一道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能够使居民点M2处的声环境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2)答案二:无法确定。
理由:增设的降噪效果相同的声屏障位置不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jzgc/2630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