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炼铁厂设有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2016年6月5日15时,在1号高炉炉顶起重

最全题库2022-08-02  21

问题 B炼铁厂设有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2016年6月5日15时,在1号高炉炉顶起重作业时,由于工人操作不慎,发生衬板坠落,造成1人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2017年11月14日9时15分,随着一声闷响,B炼铁厂1号高炉在生产运行中发生爆炸。高炉托盘以上炉壳被崩裂,大面积炉壳趋于展开。瞬间,部分炉壳、高炉冷却设备及炉内炉料被抛向不同方向,炉身支柱被推倒,炉顶设备连同上升管、下降管及上料斜桥等全部倾倒、塌落。出铁场屋顶被塌落物压毁两跨。炉内喷出的红焦四散飞落,将卷扬机室内的液压站、主卷扬机、控制机等设备全部烧毁。上料皮带系统也严重损坏。由于红焦和热浪的灼烫、倒塌物的打击及煤气的毒害,造成19名工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120万元。经过反复调查和大量技术分析论证认为,这是一起由于高炉内部爆炸,炉壳脆性断裂,推倒炉身支柱,导致炉体坍塌的重大事故。据事故现场勘查、分析,高炉发生炉内爆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炉壳断裂是由23处长短不等的预存裂纹同时起裂所致。(2)风口的损坏导致向炉内漏水,造成炉内区域性不活跃现象,形成呆滞区。(3)炉顶温度升高,两次打水降温,在一定程度上粉化了炉料,造成透气性差。事故前的1号高炉炉况恶化,已承受不了突发的高载荷,主要表现在:(1)冷却壁大量损坏。风口带冷却壁损坏2块,炉腹冷却壁损坏32块,占冷却壁总数的80.7%,留有安全隐患。为了维持生产,采用了外部高压喷水冷却,加剧了炉壳的恶化。(2)炉壳频繁开裂、开焊。炉壳出现了开裂、开焊,并且日益加剧。到事故前,共发现并修复裂纹总长度28.5m,但由于条件所限,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炉壳恶化状况,使高炉已承受不了炉内突发的高载荷,在炉内爆炸瞬间,炉壳多处脆性断裂、崩开,推倒炉身支柱,整个炉体坍塌。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该衬板坠落事故的类别是什么?2.在1号高炉炉顶起重作业时应遵守哪些要求?3.1号高炉爆炸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应如何进行事故报告?4.1号高炉炉壳开裂时,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哪些?5.为了避免1号高炉炉体的冷却壁大量损坏,B炼铁厂应采取哪些安全防范措施?

选项

答案

解析 1.该衬板坠落事故的类别是起重伤害。 2.在1号高炉炉顶起重作业时应遵守的要求:(1)起重机械应标明起重吨位,应装设卷扬限制器、起重量控制器、行程限制器、缓冲装置和自动联锁装置以及启动、事故、超载的信号装置。(2)起重工具不应拴挂在高炉场棚钢梁上。(3)起重机工作,不应斜拉歪吊;人员不应站在吊运的物体上,也不应在起重钩下逗留、通过。(4)起重机夜晚工作时,作业区应有良好的照明。
3.1号高炉爆炸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4.1号高炉炉壳开裂时,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放炮、中毒和窒息、灼烫、其他伤害。
5.B炼铁厂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有:
(1)高炉内衬耐火材料、填料、泥浆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低于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2)保证冷却水水温差、热流强度控制在允许范围。
(3)加强操作,避免因悬料、结瘤出现被迫座料和洗炉操作,并以此减少对炉壁的冲刷、摩擦和侵蚀,以期实现对冷却壁的保护作用。
(4)使用炉墙厚度超声波在线监测技术和喷补技术,对炉衬侵蚀情况进行定量实时监测,对出现的缺陷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冷却壁防护。
【命题点与拓展】
1.本案例第1问考查的是事故类别。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事故有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其中,起重伤害事故是指在进行各种起重作业(包括吊运、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重物(包括吊具、吊重或吊臂)坠落、夹挤、物体打击、起重机倾翻等事故。
2.本案例第2问考查的是起重作业应遵守的要求。起重机械应标明起重吨位,应装设卷扬限制器、起重量控制器、行程限制器、缓冲装置和自动联锁装置以及启动、事故、超载的信号装置。起重工具不应拴挂在高炉场棚钢梁上。起重机工作,不应斜拉歪吊;人员不应站在吊运的物体上,也不应在起重钩下逗留、通过。起重机夜晚工作时,作业区应有良好的照明。起重作业应由经专门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人员指挥,同一时刻只座一人指挥,指挥人员应有起重机司机易于辨认的明显的识别标识,指挥信号应遵守《起重吊运指挥信号》(GB/T5082)的规定。用起重机吊运开底吊桶时,吊桶的开底应用机械控制。
3.本案例第3问考查的是事故报告的程序。《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现为应急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现为应急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4.本案例第4问考查的是高炉炉壳开裂时易发生的事故类型。高炉炉壳发红、开裂时,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放炮、中毒和窒息、灼烫、其他伤害,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有:(1)强化炉体冷却设备的检查、维护、清洗,保持炉体各段冷却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加强高炉自身操作,保证长期稳定炉况、减少炉况失常处理给炉体内衬带来的侵蚀、破坏。(2)出现炉壳发红、开裂需护炉时,应制定完整有针对性的护炉方案。方案由应急管理部门监督执行。(3)炉壳发红或开裂处除应急时采用临时软管打水外,还应安装相对固定的打水冷却装置。打水装置调整作业中,应站住正确。(4)严格控制非岗位人员进入风口平台、炉基和铁、渣口区域。护炉期间,所有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随身携带一氧化碳报警器、佩戴防毒面具,并穿戴雨衣和胶鞋,现场照明应采用安全电源。
5.本案例第5问考查的是高炉冷却壁损坏的安全防范措施。高炉冷却壁损坏时,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火灾、灼烫、其他爆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有:(1)高炉内衬耐火材料、填料、泥浆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低于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2)保证冷却水温差、热流强度控制在允许范围。(3)加强操作,避免因悬料、结瘤出现被迫座料和洗炉操作,并以此减少对炉壁的冲刷、摩擦和侵蚀,以期实现对冷却壁的保护作用。(4)使用炉墙厚度超声波在线监测技术和喷补技术,对炉衬侵蚀情况进行定量实时监测,对出现的缺陷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冷却壁防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jzgc/22737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