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期间必须混凝土温控指标加以控制,下列各项指标描述不正确的是( )

admin2022-08-02  15

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期间必须混凝土温控指标加以控制,下列各项指标描述不正确的是( )。A.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B.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宜大于25℃C.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D.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选项 A.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
B.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宜大于25℃
C.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D.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答案 D

解析 2021版教材P103        / 2020版教材P102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体在人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C;
(2)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C;
(3)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C /d;
(4)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C。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采用下列布置方式:
(1)测试区可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
分层布置;
(2)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规定确定;
(3)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平面尺寸布置;
(4)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至少布置表层、底层和中心温度测点,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m;
(5)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6)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50mm处的温度;
(7)混凝土浇筑体底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以上50mm处的温度。
4)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人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



(1)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宜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 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并确定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升温峰值、 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温控指标符合下列规定:
1 ) 混凝土人模温度不宜大于 30°C; 混凝土浇筑体最大温升值不宜大于 50°C。 2) 在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表面 以内(约 50mm 处) 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里(约 1/2 截面处 温度差值不应大于 25°C; 结束养护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最大差值不应大于 25°C 3 ) 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测温点的温度差值不应大于 25°C 4 ) 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 2.0°C /d; 当有可靠经验时, 降温速率要求可适当放宽。 (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除应符合工程设计所规定的强度等级、 耐久性、抗渗性、 体积稳定性等要求外,尚应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特性的要求, 并应符合合理使用材料、 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的要求。 (3) 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温控施工方案的要求等,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如降低拌合水温度(拌合水中加冰屑)或用地下水 骨料用水冲洗降温, 避免暴晒等。 (4) 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试验,并应进行水化热、泌水率、 可泵性等对大体积混凝土控制裂缝所需的技术参数的试验; 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当通过试泵送验证。 (5) 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用水泥其 3d 的水化热不宜大于 240kJ/kg, 7d 的水化热不宜大于 270kJ/kg (6) 大体积混凝土配制可掺入缓凝、减水、微膨胀的外加剂,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7) 及时覆盖保温保湿材料进行养护,并加强测温管理。 (8)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留置变形缝、后浇带或采取跳仓法施工,控制结构不出现有害裂缝。 (9) 结合结构配筋, 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10)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jzgc/1278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