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建筑工程
根据《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
根据《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
admin
2022-08-02
54
问题
根据《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依据该规范,以下关于自然通风设施的设置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 1.0 ㎡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B .当建筑高度大于 10m 时,仅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 6 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0 ㎡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 3 层即可C.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共用前室、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D.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
选项
A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 1.0 ㎡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B .当建筑高度大于 10m 时,仅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 6 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0 ㎡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 3 层即可
C.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共用前室、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
D.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
答案
B
解析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
3.2.1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 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 层。故A正确、B错误。
3.2.2 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共用前室、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故C正确。
3.2.3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故D正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jzgc/1071957.html
本试题收录于: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一级题库注册消防工程师分类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一级
注册消防工程师
相关试题推荐
某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房屋,房屋高度25m,8度地震区,首层剪力墙截面尺寸如图所示
某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房屋,房屋高度25m,8度地震区,首层剪力墙截面尺寸如图所示
某刚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组合砖砌体,截面尺寸见图。砖柱高度为5m,砌体采用MU10
假定风荷载沿高度呈倒三角形分布,地面处为0,屋顶处风荷载设计值q=134.7kN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中的某建筑,地上28层,地下1层,为一般框架-核心筒钢筋混
各种荷载条件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荷载传至基础底面的压力及土和基础的自重压力见下表
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5所示,框架梁刚度EI=∞,建筑场地类别Ⅲ类,抗震烈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0.2
假定,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底层屈服强度系数为0.45,且不小于
某工程平面如图所示,假定,本工程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
随机试题
()国内法()发票[br]()种子基金()信用卡T、H
Childrenwhoareverballyabusedmaysufferlastingnegativeeffectsinthei
Someoftoday’smostcutting-edgetechnologyisnowbeingusedtohelpstud
下列属于文献内容特征的是A.学科分类 B.文字种类 C.文献主题 D.知识
A.神经源性挛缩 B.软组织性挛缩 C.肌肉性挛缩 D.挛缩 E.关节源
对维生素C注射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可采用亚硫酸氢钠作抗氧剂 B:处方中加入碳
可以采用产钳术助产的是A.胎儿畸形 B.死胎 C.明显头盆不称 D.胎头吸
下列哪项是不孕症夫妇首选的检查项目A.精液常规检查 B.输卵管通畅检查 C.
判断肋骨骨折,胸部检查最可靠的依据是A.局部肿胀 B.皮下瘀斑 C.皮下气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包括()。A.能量形式的转变 B.能量的转移 C.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