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四川大地震之后发表文章,介绍并阐发了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

最全题库2022-08-02  41

问题 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四川大地震之后发表文章,介绍并阐发了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公元62年2月5日凌晨,一场强烈的地震在坎帕尼亚省地底迸发,数千名毫无察觉的居民在几秒钟内丧命。庞培城内大部分建筑在还处在睡梦中的人们的头顶上坍塌。救援行动因随后发生的火灾而受阻。幸存者除了身上污黑的衣衫,失去了一切。在整个罗马帝国境内,到处是惊恐、难以置信和愤怒的情绪。这个世界上最强大、技术最先进的民族,在大自然的脾气面前,竟会如此不堪一击。这些痛苦与惶惑,引起了塞内加的注意。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安慰他的刚刚遭逢灾难的读者,然而,他的安慰却多少显得生硬和阴郁:“你们说‘我没想到这一切会发生’,难道你们以为,当你知道某件事有可能发生,当你看见它已经发生,这件事居然还不会发生吗?”为了平息读者心中的不平,塞内加在公元62年的春季提醒大家: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未可预料的事情。平静,不过是历次混乱之间的间歇。没有什么是绝对可靠的,即便是我们双脚依凭的大地。塞内加认为,由于未曾预料到的事件对我们的伤害最大,由于我们必须预想到所有事情,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最糟糕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每个人在驾车启程,走下楼梯,或是与朋友话别时,都应意识到各种致命的可能性。塞内加强调:“不应有始料未及之事。我们的思想应先行一步,去面对所有的问题。我们所要考虑的,不应仅是什么事常会发生,而更应是什么事有可能发生。人是什么?人是一件容器。哪怕是最轻微的振动,最小的颠簸,都会让它破碎。人的躯体软弱而易碎。”在经历了大地震之后,许多人主张应疏散整个地区的民众,并且不要在震区重建房屋。但塞内加并不认为地球上会有一个地方是彻底的安全的。“谁又能保证,他们所站立的这块或那块土地,就是更好的地基呢?如果我们以为,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可以幸免于难,保证安全,那我们就错了……大自然还没用这种方式创造过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有中国学者读了阿兰·德波顿的文章之后这样解读塞内加的思想:没有绝对的安全,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正是一部与灾难相伴以及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而塞内加的思想看似悲观,却有助于我们培养忧患意识,有助于国人在灾难来临之际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并减轻灾难和流血带来的惊慌,进而积极地应对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塞内加道出的是与中国古代改革家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相近的思想。“给定资料1”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2年国家公考《申论》真题(地市级)

申论大作文的考察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全篇资料的读懂读透彻,原则上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可以提取整篇文章的精神来抽取当中一点展开叙述。按照每位评卷老师40秒一篇文章的要求,字迹一定要端正,同时能在文章中找到材料对应点,这样才能得到有效分数。
分档分等赋分。
一类文:(33-40),结合主题要点指出并论证灾难的客观存在,我们应把灾难视为常态积极应对,意识为先,技术为上;中心明确;恰当联系实际,说理充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二类文:(24-32),紧扣主题,观点比较鲜明,说理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文:(15-23),与主题相关,但观点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或不完整(叙述过多,论证不足,论证逻辑不清),结构基本合理,语言不够通顺。
四类文:(0-14),文章与材料有关,但偏离主题;体裁错误;大段抄材料;立场错误;观点不明;思路混乱;结构严重不完整;语言表达差。
无标题,扣2分;不足800字,扣2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72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