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逆差,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和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在

admin2022-08-02  32

问题 当前,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逆差,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和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在数量质量上都难成比例。为了扭转这种逆差,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文化输出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中国当代建设不仅要“引进”,而是要“输出”。有学者认为:“在最初的挪用套用之后,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性输出,否则这个民族就会丧失真正的精神生命力。”“中国当代文化需要进一步奠定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藉此从中西文化交流的逆差中走出来,真正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性,走向中西文化平等对话和文化输出。”从1934年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到当前我们提出文化输出,已经整整过去80年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和“输出”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不仅是对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而且也适合文化建设。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坚持“拿来主义”与“文化输出”相结合。学者指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从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虽然是一个巨大转变,但是,我们的文化输出不能为输出而输出,而是应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我们拿来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必须输出的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对人类健康向上发展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文化输出应以我们的原创作品为主,即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代表中国人民的形象,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过去,我们也有一些文化产品输出,我们也输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产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输出的有些文化产品却是迎合西方一些人的狭隘需要,贩卖的是一些中国文化的落后的、丑陋的东西。这种文化输出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形象,损害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因此,中国当代文化解决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逆差”现象,就必须在努力解决现存冲突的过程中大力创造有价值的文化产品。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人类的健康向上的发展中做出自己应有的独特贡献。这种“有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就内含着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有学者套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话说:“中国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鉴于有人提出从文化拿来主义走向文化输出主义的理念,有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少提“主义”,一提主义往往会走向极端;二、在文化上还是要“拿来”与“输出”并举。文化上的平等交流应该是互通的,一手进一手出,不应该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只做进口生意不做出口生意的,文化上也如此,否则根本不符合世贸协定。“拿来”拿的是我们没有的,而且是必须要的:“拿来”也不是全盘西化,囫囵吞枣,而是咀嚼消化,为我所用。“输出”也不是不分好歹地“倾销”,文化上的伪劣产品应该杜绝出口,以次充好必然败坏名声,后患无穷。即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尽管资源十分丰富,也需要经过现代的阐释,方能切合现时代世界的需要。最能体现中国当今文化软实力的,应该是经过中西会通又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的文化观念、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所以在输出什么、创造什么文化产品和怎样输出等方面,还需要作通盘的规划,并付之行动。“给定资料1”划线部分写道:“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 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4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福建卷)

加强文化输出
——成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主副标题的写法,形式有两点,新颖。直接在标题中体现中心论点,符合标题的定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是,我们文化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与一些西方大国相比较之后。文化与经济犹如中国这辆大车之两轮,文化输出的式微最终必然会制约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就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因此,对于当前的我们而言,加强文化输出,输出一些内含中国人自己价值观的文化,输出适应时代需要、经过现代化阐释的中华文化就显得尤为迫切。(开篇段采用的方法为“背景描述法”,介绍加强文化输出的背景,而且背景部分的写法有亮点,采用对比反差方式,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了,但是文化输出却还不如人意,进而凸显出文化输出的重要性。中心论点则是直接将分论点内容体现在其中,直白。)
    文化输出,要输出内含着中国人自己价值观的文化。文化输出的目的是通过将一些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真正反映一国一民族完整真实精神面貌的内容对外传播,进而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对其有清晰、全面、客观认知。但是,当下我们的文化输出却存在着为了去迎合西方一些人狭隘的需要,而输出一些中华文化中落后的、丑陋的文化内容。其实,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内容,如:几千年儒家文化都在反复谈及的“和文化”,“和谐万邦”“和合共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有早在先秦时期,古代先贤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当和谐相处……类似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胜枚举,而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对外传播的精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强大、深厚文化底蕴。(分论点1为对策角度:采用“分论点+解释句+论据”的结构,解释句中既点出了文化输出的目的,又提及了我国当前文化输出中存在的问题及不符合文化输出目的的现象;论据部分提及了一些中国优秀的、能体现中国人自己价值观的例子,很有代表性。)
    文化输出,还要适应时代需要,进行现代化阐释。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几千的历史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的产生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国外民众来说,以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视角必定很难理解我们这些历经千年传下来的文化内容的真正精髓所在。如果我们还一味地以传统方式来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则必然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当下世情、时情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优秀、精华内容进行现代化阐释。就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很好地向世界宣传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一带一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等则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发展,包容互信”的优秀内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现代化的阐释,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各地收获了更多的“知音”。(分论点2为对策角度:采用“分论点+解释句+论据”,解释句部分从理论上说明了为什么需要对文化进行现代化阐释,论据部分引用了近些年的一些优秀文化输出的例子,进一步佐证对文化输出内容进行现代化阐释的必要性。)
虽然文化输出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成为文化强国的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倘若我们仍然以现在的状态来对待文化输出,那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终会在强势的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之下渐渐被人淡忘。所以,当下的我们,做好文化输出,传承守护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结论段采用的是“展望+回顾论点”形式,展望部分进一步体现了文化输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回顾论点部分主要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回顾。)
    试题分析:
   1.题干分析:(1)要求结合对给定资料5划线部分“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顾名思义,命题人需要我们将这句话的意思解读出来,然后依次作为中心论点。结合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很明确,即中国要加强文化输出,缩小文化逆差。
2.要求分析:(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前者是指此题只要不跑题,只要是围绕中心论点,分论点的选取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可以;后者是指考生需要明确表明自己的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不能没有论点,或者有论点但是意思模棱两可。(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两者都是对于论据运用的要求,前者指的是要求考生在分析论证时要结合现实,有一些材料外的论据;后者说明文章写作时,给定材料可以使用,也需要使用给定材料外的相关内容。但建议考生多使用自己积累的论据。(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前者是指要求考生文章论述结构要清晰完整,段落布局要合理,写作思路上要前后照应;后者是指文章前后文段、段落中前后句之间联系要紧密,语言不能太啰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71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