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鹤溪百年缸窑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而且还曾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一段佳话。去年,平

练习题库2022-08-02  18

问题 平阳鹤溪百年缸窑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而且还曾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一段佳话。去年,平阳县公布了第一批县级历史文化村镇,鹤溪因缸窑而榜上有名。早在商周时期,浙南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最原始的制陶技术。这一点可以从平阳龙山头石棚墓中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得到证明。瑞安陶山瓷窑、泰顺大安陶窑等,均凸显了温州地区生产陶瓷历史的悠久和分布的广泛。平阳则以鹤溪缸窑的创建时间为最早,历史也最富传奇色彩。据《平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鲁通、鲁明等人利用腾蛟凤巢的优质陶土,在后庄村建窑烧制陶器。后逐渐兴盛,发展到18座窑,后庄村亦改名为缸窑村。1940年,当地人谢伯和出资创办缸窑陶瓷厂。次年,群众集资4300块银元,创办缸窑陶器运销合作社,共有社员72人,年产陶器5万只。1946年,在化学专家苏步皋先生的帮助下,开始生产化学工业用的耐酸坛,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地,深受用户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制陶工艺得到迅猛发展。1954年,由苏增财、谢如观等人带头成立了凤巢陶器生产合作小组;1957年,扩大为生产合作社;1959年,升格为平阳耐酸器材厂,属地方国营性质,职工增到300多人,并新建倒焰窑1座,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这是缸窑烧陶工业的全盛时期,其产品畅销南京、上海、杭州等地;1964年,我国为支援阿尔巴尼亚修建炼焦炉,需要一批质量上乘的缸砖,而在国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货源。后来,经有关部门推荐,找到了缸窑。于是,生产缸砖的重任就由缸窑耐酸器材厂承担起来。在上海援外部门的指导下,工人们日夜奋战,缸砖试产成功。后送上海鉴定,质量完全合格。缸砖的试产成功,不仅解决了我国的援外任务,而且也解决了上海焦化厂无缸砖的后顾之忧。这一辉煌时刻被永久载入史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缸窑烧陶在浙南地区有了一定的影响,瑞安等地纷纷派人前往学习,同时缸窑也有不少烧陶师傅到周边地区传授技艺、帮他们建厂烧窑。20世纪80年代,由于需求旺盛,缸窑曾一度空前繁荣,除满足温州各地日常生活所需外,产品还销往台州、丽水和福建等地。此后,由于缸窑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又恢复了私人作坊生产方式,并逐步走向衰落,但至今仍顽强地生存着。鹤溪镇缸窑村位于平阳县西北部,距县城18千米,属半山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境内有大溪流经。缸窑就坐落于缸窑山西麓,这里背山面水,风光秀丽,陶土资源丰富。烧陶必备的水、柴、土三个条件在这里一应俱全,难怪缸窑村的先祖不远千里从闽南迁徙于此建窑烧缸。缸窑整个布局错落有致、依山就势,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共有三进单层简易砖木结构的陶瓷作坊,每进作坊有17间房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缸窑共有4条完整的窑床,现尚保存2条。每条窑床长约30米,一个窑一次最多可烧500个左右的器物。据缸窑传承人之一的谢孝夏先生介绍,20世纪70年代间,缸窑手工艺人达百余人,然后逐年减少,现今只剩8人。这些还在以传统工艺制陶的工人,或许是这座百年缸窑的最后守护人了。鹤溪缸窑作为温州地区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原始活陶瓷作坊,是浙南山区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缩影。它的保留为研究浙南地区陶瓷发展史提供了鲜活的史料。假如你是平阳县的大学生村干部,请根据“给定资料1”,为政府网站写一篇短文,向社会介绍鹤溪缸窑,以期促进缸窑的恢复与发展。(2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通俗易懂,表达简明;(3)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3年国家公考《申论》真题(副省级)

本题让我们写一篇短文,属于公文题,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它的格式。以后遇到短文我们格式写为:标题,首段,正文,尾段即可,正文部分找到的要点如果可以分类可以按照分类写,上了考场不好分类可以直接罗列要点。一般正文的分类标准是:问题+对策、意义+对策、原因+对策等等。本题比较特殊根据材料按照时间线分类:历史与现状,特殊的大家记住即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8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