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北京医生唐子人,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公园成功挽回一名心脏骤停的游客的生命

admin2022-08-02  26

问题 去年3月,北京医生唐子人,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公园成功挽回一名心脏骤停的游客的生命。而2016年6月29日晚,34岁的著名媒体人B先生倒在了北京地铁6号线的站台上,却再也没站起来。急救专家根据视频记录初步判断,B先生可能为心脏性猝死。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1人因此丧生。专家介绍说,心脏骤停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甚至看似健康的人身上。从发病的地点上看,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其余绝大部分发生在家里或其他场合。由于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对猝死的急救,时间就是生命。业内一直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指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期是在心脏骤停之后的4分钟内。“如果现场有人能懂得简单的急救技能,就能在意外发生的现场及时开展自救互救,在专业医护人员到来之前争取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最大可能地挽救生命。”某专家介绍说。从北京地铁里拍摄的视频可见,B先生倒地后虽然即刻有人上前救助,但更多的人却是在沟通、呼叫。专业人士认为,如果救助的方法更加专业,如果现场能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且有人会使用,患者获救的机会会更大。据在圣地亚哥海洋公园成功挽回游客生命的北京医生唐子人回忆,当时就是有人迅速拿来了公园内的AED,对抢救起到关键性作用。据报道,2014年年底,杭州市共有15台AED被投放在机场、地铁和市民中心等地。1年多过去了,这15台AED的使用率却是零。这些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救命神器”成了平时无人问,关键时刻不会用、不敢用的摆设。城市急救不仅关乎设备,更是一种新观念,即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正确使用急救设备的前提,无疑是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而需要注意的是,“AED只限专业人士使用”是一大误区。其实,与灭火器类似,AED操作较为简单,接受几十分钟的培训就能学会。有人曾做过测算,在急救普及上投入1元钱,在灾害中就能减少至少4元钱的损失。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培训能力和效果都很低。一位一线城市的急救培训人士坦言,现在他们的培训人数总量“和全市人口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多位急救专家呼吁,在全社会普及急救教育,尤其是高危行业、服务行业,应把急救技能列为职业技能之一,各类各级学校应把急救教育列为必修课。毕竟,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掌握技能是救不了自己的,“只有人人都有救人的技能,人人才都有获救的机会”。不仅如此,地震、泥石流以及火灾、爆炸等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威胁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突发事件的初始时间段,人们可依赖的主要是自己所拥有的生存知识、避险经验和技能。研究表明,重大灾难发生后绝大部分被救人员是由基层单位非专业救援人员自发救助完成的,专业救援队伍所救人员只占5%左右。”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Z教授说。为加强急救教育,某市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拟联合举办“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假如你是活动主办方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1”,为该活动拟写一份宣传稿。(25分)要求:切合活动主题;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有可行性;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6年吉林省公考《申论》真题(甲级)

试题解析:
(1)题干要求写宣传稿,并假定你的身份,因此书写完整格式。标题、称谓、落款、时间。
(2)宣传稿的标题可以直接写宣传稿,也可以自拟标题,更建议自拟标题,因为自拟标题更贴合实际。
(3)本题难点一方面是理清材料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题干可行性的要求,所提建议要可以操作。
给定材料解析:
第一段:介绍关于心脏性猝死案例;
第二段:前半部分强调心脑血管疾病现状,后半部分强调由于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抢救成功率低;
第三段:通过“黄金四分钟”引出懂得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第四段:通过事例引出急救设备AED,强调AED的关键性作用;
第五段:强调急救设备目前面临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
第六段:明确急救观念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急救观念存在的误区;
第七段:前半部分强调急救普及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强调该如何普及;
第八段:通过地震事例中的非专业人员自发救助,再次强调懂得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
本答案使用总-分-总的作答结构,结构清晰,格式完整、正确,答案第一段明确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中间三段明确该学习什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急救设备、急救观念),最后论述如何急救普及。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8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