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区Q镇距离北京城区100多公里,是北京西部山区一个较偏远的镇。全镇64%的面积

练习题库2022-08-02  58

问题 M区Q镇距离北京城区100多公里,是北京西部山区一个较偏远的镇。全镇64%的面积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以前,很多城镇都是先出现环境问题,而后再治理。我们这的发展思路却不一样。为了保护生态,我镇近年来进行了两次大的产业调整。”镇党委书记贾某说,“一次是在2010年,全镇100多家煤矿全部退出,千年采煤史划上了句号。另一次是在近两年,传统的畜牧业分批次退出,从源头上减少了破坏和污染。”传统产业退出去了,新的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农民的收入来源是摆在镇政府面前一道切实的难题。为了能尽快培育起新产业,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Q镇拟规划建设一批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打造集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生态农业观光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在该项目的调研论证会上,参会人员各抒己见:Q镇某村村支书:对于建设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我们的初步想法是,在用地上予以优惠支持,吸引高端房地产公司来开发建设具有古典特色的商业与住宅建筑。通过仿古建筑、美食特产、传统技艺表演等形式打造集生态与文化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这种模式在我市及全国各地已有诸多成功案例,我们打算借鉴这种模式。文化特色小镇策划人王先生:现在有的民俗文化村,大多是各种仿古建筑展示、商铺产品兜售、艺人技艺展演,处处要钱,处处收费,却没有真实的生活与体验,缺乏那种充满市井气息的鲜活的生活图景。一味复制城市建设模式,一味地去模仿古建筑,一窝蜂地做小吃一条街,就把乡村淳朴民风和本地特色文化的“魂儿”弄丢了。旅游学者容女士:现在的游客,并不满足于对景区景点的观光,更注重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风俗、风情、风物和风味产品是最容易增加旅游者体验和互动的,产品可延伸、可演绎、可创意的空间大得不得了,为什么偏偏生硬地去展示,而不肯独辟蹊径地去活化呢?民俗文化学者沈先生:某省的B民俗文化村曾经红极一时。然而,短短数年间,这一区域就分布了十多家同一文化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都是清一色的以本地风味小吃和传统技艺为主的业态。偶尔可见一些摆放的“老物件”,但数量稀少,都被淹没在浓郁的商业氛围中。很多地方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现在的B民俗文化村,小吃街上还残留着各种招牌,景区路边野草丛生,除了当地村民外,几乎看不到游客身影。Q镇村民代表:过去我经营过煤矿,也开过养鸡场,收入都还可以。如今让我们来搞民俗村,我觉得主意也挺好。就是我们这些人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怕搞不好。区旅游部门负责人赵主任:Q镇具有优美的山水风景、传统村落古道、现代绿色农业等旅游资源,应好好挖掘。一个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应是当地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传统、风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文化转化成商业形态,需要根据历史文化特点去转化,要从细节入手,否则就会对本地文化资源造成伤害。假如你是Q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根据给定材料1,撰写一份关于Q镇建设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的建议提纲。(25分)要求:内容全面,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不超过35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9年北京市公考《申论》真题

关于Q镇建设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的建议提纲
现有民俗文化村大多存在同质化,丢失了乡村淳朴民风和本地特色文化等问题。为保护生态,尽快培育新产业,提高当地农民生活质量,Q 镇拟规划建设一批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议如下:
一、加强政策扶持。在用地上予以优惠支持,吸引开发建设具有古典特色的建筑,打造集生态与文化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二、活化产品展示。保留乡村生活图景,从风俗、风情、风物和风味产品入手,增加旅游者体验和互动,增加产品可延伸性。
三、完善硬件设施。完善各村市政工程建设,提高设施服务水平,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求。
四、保留传统业态。挖掘山水美景、传统村落古道等资源,文化转化商业形态,根据历史文化特点去转化,需从细节入手,保留传统乡村中的“老物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7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