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

题库2022-08-02  29

问题 某网站发表了如下一篇文章。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中国的面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种速度感到自豪。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祖宗流传下来的国宝,有许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统计,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中国文物。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那些先人留下来的珍宝,不得不远涉重洋。在某国倒卖中国文物贩子的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一些文物大省,集团性的盗墓以及贩卖文物已经形成了行业。近几年全国盗挖古墓案有10多万起,被毁古墓20多万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没能幸免,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却不断得以充实。据我国长城学专家董先生介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万里长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残破不全,另外三分之一已不复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学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长城被人挖去砖石,做了植树用的“鱼鳞坑”。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中间却有一段长城“碍事”,村主任一声令下,这段历史遗迹顷刻间就被湮灭。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令人触目惊心,譬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也许有人会问,这也是“文化遗产”?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这些问号,正好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与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着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痛心。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文化形态正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过去的农村姑娘个个会绣嫁妆,现在结婚时则是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证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民间文化的消失速度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而其后果更是与生物物种的灭绝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了。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层的危险。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则是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少地方斥亿万巨资生造“文化”和虚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还把一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故事中有道德污点的人物也尊为“名人”供奉。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对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并没有丰富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给定资料1”文章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3年国家公考《申论》真题(副省级)

本题题型我们确定为综合分析题,整体的作答思路采用的是一个小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所以第一步说明了这句话是正确的并且说明了重要性,第二部分说明理由围绕题干的主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关键词分条罗列,最后一部分写对策,可以将材料里边的问题反推为对策,保留问题的关键语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6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