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诸如“90后母亲吸毒,孩子饿得吃纸”“90后毕业生两年换了7份工作”之

admin2022-08-02  41

问题 在网络上,诸如“90后母亲吸毒,孩子饿得吃纸”“90后毕业生两年换了7份工作”之类抓人眼球的新闻层出不穷。甚至有一段时期,90后常常被描述得像是外星物种。据统计,某网站2013年度以“90后”为话题的新闻,明显偏向负面的报道占53%,明显偏向正面的报道只占7.5%。近年来,虽然这种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扭转,但90后在求职、创业、婚恋、消费等方面的一些言行依旧容易引发舆论热议,更有媒体追问“90后到底怎么了?”实际上,这种对于代际的批判,从未在舆论上停歇。2004年左右,70后是被批判的对象,他们被描述为青春期“正赶上八十年代兴起的消费文化,这一代人总体上是没有理想、没有责任,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一代,也是没有历史与时间,只有当下的一代。”有报纸甚至刊登了题为《不与七十年代生人交朋友》的文章,指责这代人都是“古惑仔”,没文化,没法沟通,冷漠,斤斤计较。但不曾想,没过几年,风向急转,70后被人“忘却了”,80后成了自私自利、垮掉的、没有断奶的一代。而现在呢,80后站起来了,90后则被认为是“脑残”的一代。导致这种舆论话语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话语权的变迁,批判70后时,60后、50后掌握着主流话语权,批判80后时,60后、70后掌握着话语权,而批判90后时,80后掌握了部分话语权。很明显,任何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话语周期。在这个周期中,话语表达的第一个高峰是在20多岁的时候,因为年轻人对现有秩序不认同,他们的言行代表了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反叛和挑战;第二个高峰则是四五十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人已经掌握了社会话语权,他们的观点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互联网兴起后,话语权的转换已经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十年左右即可构成一个周期。比如,2004年左右,60后正好是社会中坚力量,是社会话语权的掌控者,他们可以轻易对80后进行批判。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80后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流群体,伴以社会地位的提升,当下的80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互联网的话语体系,于是关于80后的负面声音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痛批“90后变得脑残和不堪大用了”等言论。虽然审视后辈几乎是人类处理复杂代际关系的共同手段,在美国也曾经有过“婴儿潮世代”“X一代”“Y一代”的讨论。但事实表明,对某一群体标签化,最后无不是以笑话收场。客观上来看,这种代际关系的审视,往往隐藏着上一代人深深的失落。现在我们的代际争论往往是只看别人的“特短”,却对他们的“特长”选择性失明。实际上,代际争论也是一代人试图了解另一代人的过程。每一代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都自然会把老一辈身上合理的东西吸纳进来,社会舆论可以予以提醒,但不必过于担心。看待与评价一代人,应当报以同情和理解,而不是生硬地贴标签,或者居高临下地挥起道德的“大棒”横加指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每个时代的矛盾和问题,“一代不如一代”的论点自古已有,然而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差。贴标签,心理学上也叫刻板印象,是一种分类性思维,指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了一种概括化结论,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类事物都具有该特征。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必须依赖分类的帮助。这种分类一旦形成,将成为我们做出预判的基础,而且我们几乎无法避免这个过程。刻板印象是一种基于社会经验之上的识别归纳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需要刻板印象来帮助我们分类、简化线索,它能让我们快速高效地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预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举例来说,刻板印象告诉我们四川女生是辣妹子,喜欢吃火锅。因此,如果碰到一个四川女生,我们就可以用火锅为破冰口,投其所好进行聊天,迅速拉近彼此距离。刻板印象告诉我们爱好文艺的女生不喜欢看血腥电影。因此,如果第一次和文艺女生约会看电影,最好就不要看战争片,避免踩雷碰钉。但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刻板印象也会固化人的思维。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可能被某个标签完全概括,就像不是所有四川妹子都喜欢吃火锅,不是所有文艺女都讨厌血腥电影。如果我们把刻板印象当作认识一个人的唯一工具,忽视了个体差异,就没办法得到客观公正的判断。刻板印象在心理学上实际是个中性词,但是当它被夹杂了好恶的情感,就变成了“偏见”,而偏见的极端就是“歧视”。比如,女强人本来只是事业心重、经济独立的女人,但有些人的解读却是只顾事业不顾家庭的不称职女人;富二代本来只是家境富裕的孩子,但有些人对这个群体的解读却是不思进取、生活奢靡、骄纵妄为。这是由标签解读者的情感偏见和认知偏差造成的,而且这种“解读”是潜意识层面的。就像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女人开车都慢,但是当碰到一个开得很慢的司机挡在前面,很多人潜意识里的解读就是:会不会是个女司机?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人们不是凭空把“富二代”解读成“不思进取、生活奢靡、骄纵妄为”的。这个解读是人们从外界吸收的信息,而它被固化在脑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解读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了其他解读;二是人们本能情感上选择了这种解读。也就是说,当“富二代”是以“不思进取、生活奢靡、骄纵妄为”这个解读高频出现时,它就会被强化固化,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倒推回来,如果要破解建立在标签上的认知偏差和固化思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供多种对标签的解读。当看到更多女强人兼顾事业和家庭的例子,富二代勤俭上进、谦逊努力的例子,人们的认知偏见和固化思维自然会慢慢瓦解。当然,这只是偏见形成的认知层面的原因,而情感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你听过更多正面女强人的例子,但你潜意识还是觉得这是一个负面标签,这便是由于情感倾向妨碍了理性分析造成的。要破解情感偏见,我们需要经常自省,通过纠正自我意识来修正自己的认知与行为。请结合“给定资料1-2”,对社会各群体间互贴标签的现象进行评析。(3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不超过35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8年新疆兵团公考《申论》真题(下半年)

答案要点首先对题干所述这一现象有明确表态,而且表态符合材料中表述的意思,做到了要求部分的“观点明确”。其次,有对这种“社会各群体间互贴标签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看到了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刻板印象,是代际关系审视的体现”,而且找到了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各种社会因素,还谈到了今后对待这种现象的正确做法,分析的非常深入和全面,符合要求部分的“分析透彻”。
试题分析:
1.题干分析:(1)此题为评价题,评价的对象为“社会各群体间互贴标签”。既然是评价,所以就需要回到原文中寻找到与“社会各群体间互贴标签”有关的理由,根据找到的理由得出正确表态,同时答案中也需要体现出理由。(2)作答范围是材料4和5,所以答题时只要看这两个材料。
2.要求分析:观点明确即要求我们对“社会各群体间互贴标签”这一现象的表态要符合材料中的原意,不可脱离原文,自己随意表态;分析透彻即对于与评价对象有关的理由都要找全,不可有遗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5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