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蹭凉族”,H市绝大部分室内公共场所都大气宽容,大门敞开,但开放之后的监管问

admin2022-08-02  17

问题 对于“蹭凉族”,H市绝大部分室内公共场所都大气宽容,大门敞开,但开放之后的监管问题随之而来。7月25日中午,大量人群涌入H市地铁大学城站,下午时纳凉队伍已占据一楼二楼,共800多平米的展厅,中间仅剩一条用栅栏围出的通道可供乘客通行。而类似情况已不是第一次:7月12日,大学城站周边几个地铁站就曾涌入近千纳凉客,最终地铁站只能关闭空调,促使纳凉人群离开。地铁站关闭空调的做法引发公众质疑。地铁有限公司公关经理对此解释说,情况已达到整个站面积无法容忍的程度,所有的应急通道,还有楼梯等设施已经全部堵塞。H市轨道交通运管中心综合办工作人员说,地铁站毕竟是公共交通设施,若大量市民前来地铁纳凉,势必会影响乘客的疏散及通行。如果地铁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不仅危及纳凉的居民,还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央视栏目《新闻1+1》片段:解说:在持续20多天高温的H市,数百居民涌入地铁站纳凉,导致交通瘫痪,此事引发了争议。纳凉者甲:我们打工的没办法,占一点这个便宜。纳凉者乙:是不文明,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没办法,我也不想到这里来,厂里没装空调,宿舍没空调。社区居民凌淑珍:现在是高温季节,很多老年人在家里面都受不了,家里要想开空调,我们老年人又舍不得。街头市民:我家周边没有纳凉点,至于哪里有,我不太清楚。主持人白岩松:今天我在看新闻的时候发现H市的这个地铁站已经不关空调了,而是允许他们坐在里头。但是我非常反对这样的做法。因为地铁本身就需要有很好的疏散空间,当一个大的通行空间被占用的时候,这种潜在的社会危险和生命的威胁都是巨大的。既然持续的高温是一种自然灾害,那么很多持续高温的地方是不是要提前去考虑?持续高温到了什么样预警的时候,就要开放很多公共空间,让这些人可以去纳凉,而不是到地铁站增加这些危险?某报社记者8月8日调查结果:高温津贴执行状况参差不齐,有的从未收到过,有的发了上千元。“超六成受访者未领到高温费。”大谷打工网调查,79%的受访者都表示不会向用人单位索要高温补贴。其原因,53%的受访者称,现阶段工资都未必有保障,高温费更是妄谈;37%的受访者表示,虽然相关法规已经出台,但对执行效力抱有疑问;8%的受访者则称老板和员工之间并不平等,不敢索要高温补贴;还有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其他人不向用人单位索要,自己也不会出头。东莞市人力资源部门称,劳动者关于高温津贴方面的投诉不多。记者深入东莞市的建筑工地和工厂等不同类型的高温工作环境进行了体验和调查,调查结果是:大部分被调查单位对限制高温作业的规定了解不多,受访工人多不知有高温津贴,对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也知之甚少。有的企业老板干脆挑明:“要拿高温津贴就走人!”我国的应对高温之策呈现一种零打碎敲的状态。比如,2007年,当时的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2009年,建设系统面对持续高温天气也曾出台强制午休的制度;2010年,中暑被列入法定职业病目录……我们似乎还不习惯把高温当作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去面对。于是,气象部门负责高温预警,而防灾抗灾多限于各个用人单位的自行其是,根本没有形成一套能够系统应急的社会抗灾管理体系。高温权益往往被窄化为高温下的劳动补偿,而很少从劳动权利和休息权利的角度确立人们免于高温下劳动的权利。这些看似是规定执行的问题,本质上却仍是观念上的滞后。人们对于酷夏苦热的第一印象,正来自太阳的曝晒。现在的城市,你走在街头,如果说还想奢望有什么阴凉的话,那也只存在于早晚的少数几个时段,而且阴凉大多不是来自树木的疏枝密叶,而是来自高大楼宇的短暂遮蔽。在一个城市生活,一天中最热的白天十个小时,基本上都难觅阴凉。人们常说十年树木,但一些城市的行道树却乐于、疲于年年更换。树都没长起来,哪里有阴凉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某项目组,历时3年,赴全国诸多城市实地调研发现,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直接原因。按照2011年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我国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为1-3年,重要地区为3-5年;但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国家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前些年,一些城市曾大规模建设下沉式立交桥,与上跨式立交桥相比,这种设计一来节约成本,二来不碍观瞻。然而,其弊端就是一旦发生短时强降水,很容易在桥下形成积水。加之不少地区尤其是北方城市,建设规划的惯有思路是“防旱不防涝”,排水的考虑被边缘化,进一步加重了积水程度。今年夏天,各地气候有些反常,不少城市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南方持续高温,屡破纪录,而北方暴雨不断,引发内涝。还有一些城市兼而有之,在“烧烤模式”和“水煮模式”之间来回切换。“水深火热”的背后,是这些年各地城市发展中积下的巨大欠债。雨果曾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那么,从现在开始解决城市热灾与内涝问题,可以说是清偿一笔早就该还的“良心债”。根据给定资料1-4,概括我国政府在灾害预防和应急响应中存在的问题。(20分)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表述准确,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3年吉林省公考《申论》真题(乙级)

题干中“概括”二字明确归纳概括题型,答案要素内容主要从材料中获得,要素分条呈现、同类合并体现“条理清晰”;“根据”明确完全限定材料范围“4-7则”;参考答案字符共199字,在材料较长之下高度概括,符合“表述准备”与“宁多勿少”客观题原则。

试题解析:

1. 本题重点在于题干中明确“我国政府在灾害预防和应急响应中存在的问题”主体强调是“政府”,故“企业”与“个人”原因都不属于答案选取范围,明确作答对象。

2. 作答亮点在于分类逻辑。题干中“灾害预防和应急响应中存在的问题”可知“灾害预防”与“应急响应”为不同两方面,一个侧重灾害发生前,一个是灾害发生后。分类除常规“同义法”“同主体”“同范围法”之外,还可按照题干要求指向操作,体现对题目准确把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3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