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D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和社会治理模式,积累了

admin2022-08-02  44

问题 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D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和社会治理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是该县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东塘村坐落在云峰山脚下的东塘村,是一个人口仅300多的小山村,2008年被评为市卫生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星村”,这与它较早成立理事会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东塘村决定从山里引水,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问题。村民推选10名代表监督村干部筹备资金,这是东塘村理事会的雏形。1987年理事会正式成立,现年60多岁的李名当时是市里的一名教师,是村民心目中少有的“知识分子”,被选为理事长;理事会成员李芬在参加水稻制种培训班后,在村里开始试种,随后联合村民与某蔬菜种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为东塘村商业制种的带头人;理事会成员李才有着灵活的经济头脑,在村民眼中向来是“有远见”的人。在理事会成立前,虽然大家都想搞好村里的建设,但是缺乏有力的牵头组织。理事会成立后,成员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在村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理事会的带领下,东塘村逐渐发展起来。2007年,该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拆掉130多间泥砖房。“如果是镇里派人下来,肯定有村民不同意,或要提高补偿,”理事会成员李才说,“但理事会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说服村民自愿拆房。”村中无论决定什么事,都形成了“村干部提议——理事会进行讨论——村民代表签名”的习惯。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村党支部组织理事会进行讨论,理事会提出将获得的三十多万元补偿款用来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这一提议得到了全村的响应,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桂山村桂山村位于D县西北部,这里共有35户173人。近年来,桂山村理事会通过创新土地管理模式盘活资源的有效措施,摸索出一条致富之路。“村里重新分配土地以后,现在更多村民都养鱼了,上半年养四大家鱼,下半年养桂花鱼,收入还不错,”村民叶大富说起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脸上一直挂着微笑。桂山村党支部胡书记表示,村里过去事无大小,都要召集村民代表大会统一讨论解决。但由于村民都各忙各的,召集起来不容易,也难以统一意见。2008年,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理事会,选出了理事长、理事会成员,使村务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最大的变化是人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事不关己到争当主角。”胡书记说。理事会成立后,制定了理事会的章程,村中小事由理事会讨论协调解决,事关全体村民的大事则由理事会协商后,由村民代表进行表决。几年来,理事会成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章程办事,把群众的意愿、困难及时向村委会反映,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他们把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于每年底向全体村民通报“三资”管理的运作情况,阳光、透明的机制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从前,村里的土地零散不连片,管理困难,不易形成规模,这都是摆在村民面前的发展难题。2010年,理事会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并经村民代表讨论同意之后,采取土地连片经营管理措施,将村民所有自耕地集中起来,重新划分土地。再按人口连片承包给农户。遇到村民争执的时候,理事会发挥了协调、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协商,全村土地实现流转,土地化为养殖、种植等几块区域。实施连片土地经营管理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同时,来源于土地租金的村集体年收入,全部投入村文化公园建设,为村民提供了休闲运动场所。(三)河湾村河湾村以前经常有村民因山林纠纷上访,是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河湾村所属的盛丰行政村,下辖33个自然村,共5712人,只有7名村干部。此外,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能力不足,难以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盛丰村郭书记说:“村里的工作实在不好做,上面摊派的事情多,自身承担的职能也多。很多事情想做好却有心无力。党务、村务、财务等工作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村党组织建设停滞不前,也影响了村里的建设和发展。郭书记说,村里只有二十多名党员,年纪最大的是83岁,最小的是39岁。2002年到2012年十年期间,没有发展党员。2013年,河湾村被纳入D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作为自然村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现在村党支部干部都是我们自己选的,我们了解他的为人,熟悉他的能力,也相信他能为村里做贡献。”党员陈远新说。随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诸多新成立的党支部,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村党支部成立两年,村里发展了三名预备党员,都是致富能力较强的中青年。在自然村里建设党支部后,村里不再是“各人顾各人”,明显多了一股集体的力量。2014年4月初,镇里筹集资金帮助河湾村加宽村道,但路两边已经被村民种满树木和竹子,要修路村里必须先把用地的问题解决好。通过党支部做工作,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村民就自愿将路两边的树木、竹子纷纷砍了,把地腾了出来,而且没有伸手要一分钱的补偿。自村党支部成立以来,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自然村,成功实现了零上访,而且带动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四)大竹村D县大竹村村民许秀芳从河头村嫁过来后,户口本弄丢了,来到大竹村党政公共服务站办理补办手续。“现在方便多了,我只要跑村里服务站就可以了。”许秀芳说。原来,从2013年7月份起,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D县规范各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各行政村设立了党政公共服务站。对于党政公共服务站,大家都非常认同,“群众委托的事,他们都能办好。”村民曾永发对村里的代办服务竖起大拇指。镇党委吴书记说:“以往群众‘办事难’,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业务,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去哪办,盲目奔波,事情未能及时办结或者得不到很好的答复,往往会产生怨气,引发矛盾。现在我们通过服务站为群众办理业务,既提高了效率,也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请根据材料1,分析说明D县在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30分)要求:分析全面,说明透彻;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篇幅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2015年广东省公考《申论》真题(乡镇)

阅读题目,本题作答范围是在材料4,主体是D县,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阅读材料,材料从东塘村、桂山村、河湾村、大竹村四个村子的实际做法介绍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实际做法有“成立理事会”“规范办事习惯”“制订章程”“管理集体资产”“采取土地连片管理措施”“成立党支部”“规范各级服务平台”等,因此,在书写时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条撰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62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