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问世的两部“三农”作品——《我向总理说实话》和《中国农民调查》,曾引起海

admin2022-08-02  21

问题 世纪之初问世的两部“三农”作品——《我向总理说实话》和《中国农民调查》,曾引起海内外关注,其时,农民负担之重,农村变动之剧,达到难以持续的程度。同一时期,中央政府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以此为标志的惠农之旅,持续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对东中西部地区100个村庄1700余户农民的调查显示,本世纪的头10年,曾经卷入过冲突或纠纷的农户比重不到20%,大多数冲突事件虽然具有集体行动性质,但参与规模大于100人的冲突比重极低,出现围堵、械斗等激烈对抗行为的冲突也极少。  Z教授说:“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形势整体上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大多数纠纷和矛盾仅发生在个体之间,即使是针对政府部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对抗性特征的冲突,也更多倾向于通过上访、写联名信告状等制度内方式表达。”  税费改革后,受益于农民负担减轻、惠农政策效益发挥等因素,农村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干群关系渐趋缓和。可以说,新时期农村矛盾冲突和干群关系缓和,从根本上归功于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  2.整体的稳定,并不能掩盖局部的矛盾,有时,它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11年4月20日,H省某镇发生拆迁过程中教师W自焚事件;时隔两天的22日上午,E省某区法院正在执行司法强制拆迁时,58岁农民C正站在自家楼顶上点火自焚,七日后死亡;5月3日,D省某区城管执法人员在清河办事处拆除违法建筑时,与村民发生冲突,导致双方多人受伤。执法车辆被砸……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X说,地方经济高增长一般围绕土地展开,也就意味着土地的高圈占。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高增长期,各地征地拆迁事件也进入高发期,并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J省兴国县县委书记1认为,部分地区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过度追求GDP的考核机制导致了一些漠视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的出现,特别是一些工业不发达、依赖土地财政的地区更是如此。  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都反映.取消农业税以来,以征地为核心的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村冲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3.环保部于2011年5月底公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对周边的环境状况,只有不到6成的农村受访者评价为“满意”或“比较满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对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带来的各种点源污染,分别有三分之一和近3成受访农民表示不满意。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调查表明,农村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冲突多集中在2004年以后,且随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  4.随着“三农”格局快速变革,农民诉求复杂多元,而相应的乡村治理在一些地方还显得滞后。干群关系疏远。也给农村稳定带来现实挑战和长期隐忧。  村民反映,当前部分地区路修得越来越好、干部交通工具越配越高级、电话视频等联系工具越来越进步,而干部下乡入村调研、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本领却越来越弱。据了解,村务公开在有的地方还流于形式。成为农民不满的焦点。包括贪污受贿、侵吞集体资产、处事不公等在内的村干部作风问题,也是引发不满的重要原因。  随着近年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农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较多出现因假劣农资、经济纠纷、农产品价格、看病贵、收入分配不公、农村社会治安案件等因索引发的矛盾冲突。这些领域由于涉及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更容易造成干群关系恶化。  针对新时期农村稳定的现实矛盾与未来隐患,需进一步破除“重城轻乡”,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与新形势相应的乡村治理新机制也有待建立。  5.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很重视乡村干部作风建设,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投身“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基层、立足实际,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最大限度地加快了农村发展的步伐.主流方向是不错的。但是少数基层干部在作风建设的某些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运转出现了不少困难,无钱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在普通农民建筑工劳务工资超越百元一天的今天,每月三四百元的村干部工资明显偏低,由此导致部分村干部精神状态不佳,村干部只是应付工作,对群众急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不爱学习、不爱钻研,市场意识淡薄,接受新事物较慢,思想观念保守,工作循规蹈矩,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有的干部安于现状,盲目乐观,满足于“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大年年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入世对农业的冲击,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一些领导干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到市场经济体制在日趋完善,思想深处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新形势下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深入分析,跟不上党的号召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要求,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群众致富。  一些乡村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不强,对“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抱怨乡村干部的工作太杂,责任过多,压力过大。个别干部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漠然视之,推诿扯皮,久拖不决,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造成群众越级上访或过激行为。一些乡干部和村干部一碰到开展活动就讲报酬,觉得一个月几百千把块钱的工资下乡搭船乘车经不起几下折腾,因此对于又苦又累的工作不是主动承担,而是极力回避。  个别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整天泡在“文山会海”之中,沉下身子抓落实不够;有些基层干部对复杂问题和热点问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愿意耐心做工作:一部分干部不愿意深入到困难的地方和矛盾多、问题大的地方,不能真正下去解决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总结推广群众创造出的好做法、好经验;有的干部没有把身上的担子当责任、当义务,对群众缺乏深厚的感情,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手长袖短”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干部工作掂轻怕重,吃不了苦,受不了累,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奉献意识较差;有的干部光说不干,或说多于少,重言轻行,在数字上做文章,在汇报上下功夫,欺上瞒下,不抓落实。  个别干部在处理村务上优亲厚友,甚至假公济私。如在宅基地审批、村集体土地承包、农村低保户上报、救济粮款发放等方面,标准不一样,条件不一致,不能一碗水端平。部分村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或经营上,把管理村务当作兼职,不能坚持正规化办公,一些干部懒、散、拖,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由于村干部家在农村,自己也是农民,长期大量的农村工作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每年领取一定的补助与付出的不相适应,使得少数村干部有吃亏的思想,不愿干和不想干,不严格要求自己,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遇到问题绕道走,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在小团体利益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竭力维护小团体利益,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个别地方发生了不稳定的问题时,农村干部不是勇敢地站出来,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是临阵退缩,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暧昧,更有甚者是唯恐事情闹得不大。  6.经过多年实践,我国村委会选举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贿选、腐败和暴力选举等不正当或非法行为也在进一步增多。  从违法内容看,有拖延、不组织选举,任意指派、任命村委会成员和村选举委员会成员;有私填、涂改选票,聚众扰乱投票场所,抢夺或撕毁选票、损坏选票,焚烧票箱、殴打投票人;有买卖、伪造选票,威胁、利诱、限制选民投票,拒不交接村委会工作。有的地方,村宗派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参与竞选活动现象有所抬头,为保自己人竞选成功,采取恐吓、监视、跟踪,甚至雇凶打人等行为,侵犯村民合法权益。  另外,由于现行村委会组织法对村委会候选人资格不作限制,使得一些刑满释放人员、违法犯罪正在服刑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当选为村委会成员。有些能力和素质明显偏低的人当选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无所作为,由此引起群众上访,为农村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  贿选作为选举违法的一种,近几年来在我国农村基层选举中有蔓延之势。在贿选的治理上,各地遇到一些问题。一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较差,对贿选的认定有一定难度。二是调查取证难,知情举报的选民,因碍于面子或害怕打击报复,往往不愿出面作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法律规定不完善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从各地排查出来的选举“重点村”、“难点村”隋况看,因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而难以进行选举的村约占四成。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修改并正式颁布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都完成了两轮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Y认为,中国农村基层选举在经历若干年后,贿选等违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政府应该进行沉重的反思,一定要想办法解决。Y认为,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种种违法行为不是光靠立法就能解决的,其根源在于农村基层干部手中集中了太多的资源。他们通过出售村集体土地等获取大量的资金,却用来中饱私囊。  要彻底解决问题,应该把村里涉及产权交易等重大经济行为的权力从村委会分离出来,交给由国家派到村里的社会工作者(或称村干事)。社工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由政府发工资,监督并协助村长管理村务,负责管账。村长领导的村委会则专门负责村公共事务的管理。  “只有当村干部的手里干净的时候,村委会的选举才能变得干净。”Y说。  7.近年来,随着农村大建设大发展,发生在基础建设、惠农资金、土地征用等领域的村干部贪腐、渎职等案件呈上升趋势。  小小的“村官”,可以贪占600多万元,这是S省2010年查办出来的最高纪录。这一年,S省检察机关共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377起,其中涉案犯罪村官575人。  J省的数据也不小。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J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农职务犯罪案件369件,为农民挽回损失4950余万元。  而在K省,仅M市,2009年至2010年,便查办涉及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524件。下属V市纪委提供的数字表明,近几年来,村干部腐败案件呈上升态势,2008年为22件22人,2009年上升至41件43人,2010年则达到50件50人。  K省M市委常委、纪委书记A认为,村干部一旦由农民的领头人变为“寄生虫”,将打破“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干部一面旗”的传统认知,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不仅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还容易导致上级决策机构对村情社情的误判,严重的甚至激化矛盾,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形成对立和冲突,危及农村稳定。  8.腐败村干部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如Q市检察机关近年查办的134名村官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文化水平不高并不妨碍他们敛财有术,但一旦案发,则往往能找出自己的“无知”之处。有村干部在忏悔书中写道:“我只想到那些科长、局长才叫腐败,没想到我这个‘农民官’也能职务犯罪。”  N市B区检察院预防科科长I认为,一些地方在村“两委”换届时,存在贿选、宗族势力操纵选举等情况,外加一些地区在任用村干部时缺乏必要的考察、考核,使一些知识水平差、政治素质低的人当选,为村干部腐败埋下隐患。  受访基层检察官和纪检干部反映,一些地区农村账目混乱、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手续履行不全。票据跨年度入账,资金体外循环,“白条子”、“假票据”入账情况严重,村干部公款私存、公私不分。村里收入不入账。如S省东平铁路补偿款一案中,几乎所有的涉案村干部都是“左口袋公款,右口袋发票”。  S省O县、P市等地检察院办案发现,“村账乡管”、“一卡通”等推行多年的做法在部分地区执行不到位,监督村级财务的效果大打折扣。P市荆河办事处张明东居委党支部书记F利用职务便利,伙同该村居委主任R,先后多次采取收入不记账、销毁合同等方式,贪污土地补偿款等共计20余万元。在惠农资金发放方面,有的村通过召开支部会议讨论等形式,绕过“一卡通”,将惠农资金转移到村级账上.直接损害群众利益。  P市检察院副检察长G认为,当前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监督,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主任是村民直接选举出来的,其罢免必须经过村民投票,而对于村干部的一般违法行为,又存在“不是党员,纪委管不了”的现象。乡镇政府只能说服教育,没有其他有力措施。村民罢免村干部则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且有的村民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在村“两委”内部往往也存在监督缺位问题。部分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有的村会计、出纳与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有着特殊的宗亲连带关系。  9.针对村干部腐败问题,山东、江苏两省近年积极探索,在构筑预防村官腐败的制度防线方面创出了一些经验。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利用和处置,集体资金的收支,是农村管理中的难点,由于公开不透明,往往是滋生村干部腐败的“温床”。  有鉴于此,江苏省江都市以资产监管为重点推进“三资”网络化管理,开发“农村集体资产信息监管系统”,将全市263个行政村、总额28亿元的农村集体资产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将村集体的每间厂房、每个鱼塘、每块土地、每份租赁合同等制成文字或图片,输入系统,实施动态监管。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过程中,凡租赁合同期满或租金付款13前,系统均自动提醒;凡租售过程未按规定流转、工作时限超期、资金回收没有按时到位、资产处置异常的,系统会给各级管理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长期以来。对村干部的监督往往只限于乡镇上级监督和群众民主监督,纪检、检察等监督部门很难延伸到村级。这种情况在山东滕州市起了变化。  滕州市人民检察院2012年探索在2个乡镇建立乡镇检察室,将司法触角直接延伸到基层乡村。检察室直接参与对涉农资金发放等进行监管,农民可以直接到检察室反映问题。检察室还在每个镇都设2名以纪委干部为主的检察院联络员,每星期至少有两天进村人户,以掌握第一手的社情民意。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居点,建法制学校和廉政学校,将廉政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延伸到村。  山东省嘉祥县检察院则在乡镇、社区设立“检察官讲堂”,2007年以来,先后进行170多场次,受教育干部4.8万多人次,直接发现职务犯罪线索数十起。  针对村级权力运作的体制性缺陷,山东省章丘市近年探索推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会管村”制度。各村由村民推选5~7名有威信、懂财务、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行原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职责。  章丘市委书记W介绍。“四会管村”有力促进了村级民主办事、依法办事。仅2010年,全市就有1300多件村级事务经群众民主议事停办或缓办。2012年以来,全市因村级工作引起的上访问题同比减少71%。  10.《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下称《规定》)已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规定》提出了乡镇、基层站所、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领导成员的40多个“不准”,并明确了责任追究方式。  《规定》对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明确而清晰的认识,提出了不准非法侵占土地、不准  挪用惠农资金、不准吃拿卡要、不准大操大办等40多个“不准”,基本上囊括了当前农村群众对基层干部意见最大的所有问题。  农村反腐,已经刻不容缓。当前农村腐败的根源在于,村民自治落实不到位,村民监督流于形式。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村民自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唯有用进一步的民主,去解决民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要加强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选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让村民的意愿得以充分表达。  作答要求  一、概括“给定资料1~4”的主要内容。  要求:语言精炼,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6”画线部分提到:“只有当村干部的手里干净的时候,村委会的选举才能变得干净。”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50字。  三、结合“给定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给定资料5”中基层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100字。  (2)谈谈如何改进农村领导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要求:切合实际,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4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分析农村干部腐败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对策。  1.要求:分析条理清晰,措施得当。字数不超过500字。  五、阅读“给定资料”,以“农村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1、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加之惠农政策等因素,农村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干群关系渐趋缓和。尽管如此,农村仍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因征地拆迁引发的自焚等恶性事件多次发生,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地区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干部脱离群众,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干部作风出现问题等,都为农村的长期稳定埋下隐患。因此,需进一步破除“重城轻乡”,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
2、这句话指出了实现村委会的公平选举,根本之策在于控制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当前在贿选的治理上。仍然存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较差,对贿选的认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及调查取证难,知情举报的选民因碍于面子或害怕打击报复,往往不愿出面作证等难题。其根源在于农村基层干部手中集中了太多的资源,他们通过出售村集体土地等获取大量的资金用来中饱私囊。要彻底解决问题,应该把村里涉及产权交易等重大经济行为的权力从村委会分离出来,交给由国家派到村里的社会工作者,并由其监督协助村长管理村务。
3、(1)一是面对资金困难,精神状态不佳。二是学习松懈,思想观念落后。三是责任缺位,服务意识不强。四是流于形式,工作作风不实。五是律己不严,纪律观念不强。
(2)一是注重整章建制。健全农村干部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干部能力和业绩的考核评价制度,增加考核过程的透明度.使干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促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
  二是注重支持。在对基层政策倾斜上下功夫,要加大对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到位.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
  三是加强学习和实践。农村干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深入群众实践,可以密切干群关系,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是注重教育。在转变干部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大力开展对干部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其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思想。
  五是注重监督。在农村民主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设置农村监察和监督机构,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从制度上约束干部行为。
4、当前村干部腐败的原因存在于农村干部选拔、村级财务管理、干部监督三方面。
  第一,农村干部选举存在贿选、宗族势力操纵等情况;对村干部缺乏必要的考察、考核,使一些知识水平差、政治素质低的人当选。
  第二,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账目混乱,村干部公款私存、公私不分、中饱私囊现象严重。
  第三,由于村民不敢监督、村“两委”内部监督缺位,导致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监督,同时对村干部的违法行为也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
  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严格村干部任用选拔制度。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把好选拔关,从源头上防止村干部腐败:加强对村干部任用的考察,将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组织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
  第二,以资产监管为重点推进“三资”网络化管理,开发“农村集体资产信息监管系统”,实施动态监管,严防公款私用,中饱私囊,对于腐败村干部要予以严惩。
  第三,加强监督教育。建立乡镇检查室,掌握社情民意,将司法触角直接延伸到基层乡村;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宣传活动。将廉政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延伸到村。
  第四,探索推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会管村”制度,促进村级民主办事、依法办事。
5、勿以官小而不为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为政之要.首在择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句话道出了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那些身处乡镇、村社的基层干部.看似官小,但就是这些“小官”和群众直接接触的时间最多,很多老百姓的困难和诉求的解决,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举措的落实都要靠他们。可以说,他们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又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代表”,甚至也可以说,这些“小官”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公信权威,抓好了“小官”就是抓牢了群众基础,抓住了民心。由此可见,“小官”并不小,而是关系基层稳定发展的重大因素。
  但是,近年来“小官”变“巨贪”的事件已在全国各地出现多起,一名村干部通过违法出售集体土地使用权、一个基层办公室人员通过为工程项目走后门获取成百上千万非法暴利的事件更是不时充斥于各大媒体的报道和老百姓的饭后茶余。同时,近年来发生的很多群体性恶性事件往往也和这些“小官”在干群关系方面处置不当、个人行为损伤民利、利用职权贪污腐败等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小事变大,甚至发展恶化成“暴力冲突”,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这不得不让人感受到抓好“小官”工作形势的严峻性与迫切性。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注重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好的作风源于正确的思想基础。转变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首先必须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整合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等多种培训资源,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电化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注重建章立制,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的长效性。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好制度是好作风的可靠保证。因此,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把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制度作为转变作风的根本措施来抓,实现干部管理机制从以思想约束人向以制度管理人转变。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注重惩防并举,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的针对性。各级党组织负有重要的责任.对于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惩防并举,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一是加强民主管理,发挥基层群众的监督作用。二是严肃违规处理,认真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加强教育与严肃纪律结合起来,对作风粗暴、弄虚作假、漠视群众利益的个别干部进行严肃地批评和处理。三是强化综合治理,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预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真正转变。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好的作风,会对全社会产生积极的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反之,则会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只有切实转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547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