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法律现象与概念对应错误的是: A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自由裁量权 B载

考试题库2022-08-02  35

问题 下列法律现象与概念对应错误的是:A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自由裁量权B载于简牍谓之书,合而验之谓之契——合同C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物权D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疑罪从无

选项

答案 A

解析 解析:
A选项错误,“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对应“原心定罪”,其内容是在审判中重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如不合乎,必须严惩;如合乎,虽犯法亦可从轻论处。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罪犯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由此可知A选项法律现象与概念对应错误;
B选项正确,“载于简牍谓之书,合而验之谓之契”对应的是合同。主要由于书契在卖买交易中又称为“质剂”,在古代使用简牍书写的时代里,总是将交易内容一式二份同时写在简牍两边,然后从中间破别开来,两家各得其一,检验时两片验之相合称为契合;
C选项正确,“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这是法家的思想,主要强调法律,尤其是物权的作用;
D选项正确,“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出自《尚书》,基本含义是,在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源自西周,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难案件,都采取了从轻处断或赦免的办法。这就是中国古代“疑罪从无”法律思想的一个印证。
本题为选非题。
故正确答案为A。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8443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