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

题库2022-08-02  36

问题 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那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的、辩证的思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这种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是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为接受方所认可的那种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 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1)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3)酸家文化窗口的设计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査就越是平庸刻板;(4)盲目髙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慧的巧妙;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缺少了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相比,缺少了通俗的亲切和美丽……这诸多的“欠缺”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 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A.告诉读者,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 B.呼吁中国在对外交流时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上,宣传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C.指出中国对外宣传的理念上存在的缺陷 D.指出人们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念的片面性

选项

答案 A

解析 文幸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点的片面性,并引用余秋的话表明,我国在对外宣传和交往中,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 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因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告诉读者,在文化交流中,我们缺少了什么。故本题选A。B项引申过度,作者只是陈述客观事实,主要是为了指出问令并没有发出一种呼吁的声音。C、D项都是文章的部分内容,过于片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25439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