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今天状态很好,直播非常成功。我在光明网直播中秋赏月、天宫二号

admin2022-08-02  35

问题 给定资料:  “今天状态很好,直播非常成功。我在光明网直播中秋赏月、天宫二号,吸引了五十多万人!”2016年中秋之夜,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只是光明网与科学家合作进行视频直播的一个缩影。借助光明云媒、一直播、映客等平台,光明网的科普直播覆盖人群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不少科学家也在不断“涨粉”。  自2016年7月份以来,光明网陆续推出了20多场科普直播。营养学会的于康教授在直播间变身“超级答人”,短短半小时就回答了40多个网友的问题;食品科技学会的沈群教授走进方便面工厂,当起了“讲解员”;抗癌协会的刘端祺教授详解“如何远离肿瘤君”;地质学会的赵国兴主任与网友畅聊“喝水”的艺术……  俗话说,眼见为实。光明网首场科普直播的初衷,就是让网友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力学会科普部部长郭亮与科普主播白璐一起,上演了一场“皮筋勒西瓜”的科学实验。  弹性势能、胡克定律、裂纹扩展……这些晦涩的力学知识,转化为一场“西瓜大爆炸”表演,300多根皮筋勒下去,直播的氛围越来越热烈。数据显示,一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这么好的传播效果让参与直播的专家也吓了一跳。郭亮在直播后兴奋地说,这种科普形式非常直观、有趣,以直播的形式做科普很新颖,很“嗨”!  冰冷的“科普”通过直播的形式,接了“地气”,有了人情味。中秋之夜,郑永春牺牲与家人团圆的时间参与视频直播,讲月球、聊外星人、谈天宫二号,直播过程中竟然还无意间引来了自己高中同学的“围观”,一句“老同学,好久不见”让他心里暖暖的。当晚的直播网友互动留言1200多条,关于探月梦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中秋直播一点也不孤单”。  郑永春感慨地说,科普直播有传统平台不具备的“真实性、实时性、不可预见性”,这对科学家和主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策划充分、应变能力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认为,科学家应该是科学传播的第一信源,但现实中没有做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传播也需要借助这些形式,让科学传播变得有趣、有料、有生活。  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从科普图书、科普报刊,到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再到“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科普工作的方向、方位和发力点,成为科普人共同思考的话题。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传播处副处长黄晓春表示,信息时代,科普供给侧改革需破解“科普普什么、怎么普”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好科普工作。  在王大鹏看来,科普直播就是“科普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以及单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已经“过时”,“科普直播既可以让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公众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埋藏在他们日常科研工作中的科学用公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和语言阐释出来,又能够摆脱科研人员留给公众的刻板印象,让科学更加平民化”。  “给定资料1”介绍了科普直播受到科研人员和网友欢迎的现象,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科学直播受到科研人员和网友的欢迎,说明科普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是一种十分成功的尝试。
通过直播的形式,科学家可以从幕后走到台前,更直观地向观众展示科学,让科学更加平民化。科学直播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天文观测、科学实验等活动容易引起观众对科学的兴趣,传播效果更好。
综上,科学直播为“科普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应作为今后科普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科学直播的“真实性、实时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需要科普工作者充分策划,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25371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