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现象背后,是一些人有一种解构经典、消解价值的冲动。在大众眼中,经典是

考试题库2022-08-02  14

问题 网络“恶搞”现象背后,是一些人有一种解构经典、消解价值的冲动。在大众眼中,经典是严肃的、刻板的、高高在上的,对其进行“恶搞”,改变其本来面目,将其从神坛上拉下来成为人们世俗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新鲜、好玩,更让有些人在心理上获得优越感。这种由仰望变成平视甚至俯视的心理势能转换,跟观赏喜剧时获得的快感有异曲同工之处。诚然,当下人们的工作节奏快,能轻松一下,放下成天板着的面孔、端着的姿态,恶搞娱乐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把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和底线却会出问题。不是一切的价值都能消解,也不是一切严肃的对象都能被用来娱乐,触碰了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底线,不但起不到或娱乐或谋利的目的,还会害人害己,一切伤害民族感情、挑战公序良俗的恶搞现象都要坚决杜绝。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要杜绝游离在“公序良俗”边缘的“恶搞”B.网络上“恶搞”成风,引发一系列争议C.网络“恶搞”需要有底线D.网络“恶搞”害人害己应取缔并加强监管

选项 A.要杜绝游离在“公序良俗”边缘的“恶搞”
B.网络上“恶搞”成风,引发一系列争议
C.网络“恶搞”需要有底线
D.网络“恶搞”害人害己应取缔并加强监管

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网络“恶搞”新鲜、好玩,跟观赏喜剧时获得的快感有异曲同工之处,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下轻松一下。“但”转折后引出重点,把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和底线会出问题。其后对“把握不好度”所出现的问题解释说明。文段是“分—总—分”的结构,强调网络“恶搞”应把握好尺度。
第二步,对比选项。C选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25366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