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了歌舞剧《云南映象》,《云南映象》提出

题库2022-08-02  53

问题 2003年8月,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了歌舞剧《云南映象》,《云南映象》提出了一个新词:原生态。2004年,文化部开始征用这个概念,制订和实施抢救性文化挖掘计划。2006年央视举办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原生态组比赛,而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更是高举“原生态良歌”的旗帜,成为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经过三年的培育,“原生态”已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人们主要致力开发的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长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我把这种由正题推演出反题的逻辑命题,命名为“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映象》的启示。这个歌舞剧首次像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少数民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杨丽萍悖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在旅游局、文物局和环保部门之间,保护和开放的博弈经久不衰,文官们的相互抱怨和指责,回荡在21世纪中国的文化开发现场。与“杨丽萍悖论”相似的是“嬴政悖论”。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废除六国,建立“车同轨”和“书同文”的技术-----文化体系,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并为秦帝国大战略工程-----长城、阿房宫和墓室的建造提供了最广阔的资源,但它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严酷杀手。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大发达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和蜀文化等,毫无例外地遭到了致命的摧毁。而区域文明的死亡,则反过来激发了地方贵族的反叛欲望,加剧了帝国的行政危机。在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文化悖论的困扰。二十世纪就是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的改造,现代化的生活梦想,变得唾手可得,但它同时也摧毁了城市历史脉络,令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并瓦解了人与城市的内在和谐,造成了梦的永久性破裂。这种任何权利都无法解决的悖论,应当以北京的 “国家大剧院”来命名,因为正是这枚梦式“巨蛋”,充分表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困局。给这段文字加上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杨丽萍悖论”与“嬴政悖论”B“原生态”为何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D“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

选项

答案 D

解析 解析:
文段首先通过《云南映象》引入“原生态”这一概念并指出其所带来的各种效应。紧接着第二段作者又指出当这种“原生态”受到人们追捧之后反而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第三段作者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即“杨丽萍悖论”。接下来的文段都是对这一悖论的解释说明。可知,作者重点在于介绍这一悖论。
故正确答案为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gongwuyuan/12920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