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基本要求。

题库2022-08-02  21

问题 论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基本要求。

选项

答案

解析 【要点解析】(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是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且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较常见的有:问题启发、比喻启发、情境启发和活动启发。
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懂。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巩固的前提,没有学会的东西,是不可能真正巩固的。因此,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联系起来。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复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调查、制作、实践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有效地达到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处理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循序、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良好习惯。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然后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的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的局面。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听,没有技能的训练,那么学生听起来就很吃力,是否理解也难以检测,即使学生听懂了,但是动手能力也很差。近几年来,教学上提倡:“精讲多练”、“精讲巧练”、“讲练结合”、“讲、读、议、练结合”,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7227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