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

资格题库2022-08-02  51

问题 材料一:“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把握不准的就要去查一查党纪国法是怎样规定的,还可以请法律专家、法律顾问帮助把把关。(摘自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材料二: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问题: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谈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意义。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国理政制度体系的总称,国家治理能力是一国治理体系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和实现目标的一种水平和能力,具体包括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行政机关的执法能力、司法机关的司法能力、公民和社会的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相辅相成。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主体以人的最大解放、人权的最大实现和人民的最大幸福为最大目标,通过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和法治规则的有效运用,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民众,实现国家的有效有序治理。由于法治所具有的形式要素和实体要素,及其相对于人治在国家治理上的优势,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再通过宪法法律确认的改革路径。最新的《宪法修正案》设专节规定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并审议通过《国家监察法》,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上升为宪法和法律规范。国家监察机关的设立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成果。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监督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宪法的修改和《国家监察法》的制定,确保了公权力行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改革改变了行政监察和党内监督不协调的问题,是为了有效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保证党纪国法得到一体遵循。不仅行政机关,而且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是监察对象。
三、国家公权力在行使过程中,不论是通过立法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制度性分配,还是通过行政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通过司法对社会争议进行解决,稳定规范性预期,都事关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对权力的滥用必定会造成公民权利的损害。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法律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就是对公民权利的最大保障。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意味着“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全覆盖,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对人民权利的保障:
(1)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保障公民权利得到落实;
(2)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建设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推进公正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避免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惩治徇私枉法、司法腐败;
(4)依法化解纠纷,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5)坚持依法执政,纠正违法行使权力、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等行为;
(6)促使党员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6876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