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
(1)在农村劳动时受伤。(2.5分)
(2)45岁时工厂不景气,被买断工龄。(2.5分)
(3)几年前女儿车祸被撞断腿。(2.5分)
(4)半年前妻子患癌症。(2.5分)
2.答:
(1)求助者被买断工龄,失去工作,便认为“自己实在是倒霉透顶” (2分),反映其
“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认知特点。(4分)
(2)求助者因女儿出车祸被撞断腿,便认为自己的霉运还没有过去(3分),反映其“糟
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6分)
3.答:
(1)生物学因素:男,55岁,自幼体质较弱。(2分)
(2)社会性因素:
1)农村劳动时受伤。(1分)
2)45岁被买断工龄。(1分)
3)女儿车祸被撞断腿。(1分)
4)妻子患癌症。(1分)
5)家中经济条件差。(1分)
(3)心理因素:
1)存在不良归因倾向。(2分)
2)存在不合理认知倾向。(2分)
3)存在不良人格特点。(2分)
4)对他人及家庭持久的偏见。(2分)
4.答:
(1)严重心理问题。(6分)
(2)抑郁性神经症。(8分)
(3)(偏执型)人格障碍。(6分)
5.答:
(1)主观推断。(2.5分)
(2)选择性概括。(2.5分)
(3)个性化。(2.5分)
(4)夸大和缩小。(2.5分)
6.答:
(1)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2分)
(2)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2分)
(3)要善于把握角色。(2分)
(4)善于使用躯体语言。(2分)
(5)应验证是否与求助者共情。(2分)
7.答: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认知。(2分)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2分)
(3)教给求助者察觉哪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2分)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2分)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2分)
8.答:
(1)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1分)
(2)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1分)
(3)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1分)
(4)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1分)
心理治疗的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这一阶段和下一阶段。(1分)
(5)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带有一些迟疑。(1分)
(6)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
协调一致。(1分)在这一阶段,常常会看到求助者流泪或眼睛湿润。(1分)
(7)第七阶段:在此阶段,求助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如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他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