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35岁,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缺少家庭关爱,所以有很严重的压抑心理,并

资格题库2022-08-02  102

问题 李某,35岁,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缺少家庭关爱,所以有很严重的压抑心理,并且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情绪容易激动,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会找理由去解释。结婚以后,妻子忍受不了李某,所以离了婚。离婚后留下女儿小玉归李某抚养。李某没有固定的工作,对女儿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女儿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女儿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女儿,这使得孩子十分害怕父亲。有一次邻居听到小玉的哭叫声跑了过来,发现小玉被父亲用绳子绑在凳子上,在邻居的劝说下,小玉才被送往医院。李某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教育孩子没什么问题。问题:1.结合此案例,分析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对李某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选项

答案

解析 1.基本原则
(1)家庭处境化原则
此原则假设,家庭是家庭成员生活的自然场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观察和评估家庭成员的需要时,把家庭成员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状况,关注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李某离异,又没有稳定工作,所以他对女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寄予很高的期望。因此,女儿的成绩稍有下降,李某便大打出手。
(2)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
此原则假设,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帮助家庭成员克服困难的方式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李某对孩子的打骂方式主要是他从心中认可自己幼年时父亲打骂自己的方式,认为这是对的,没有问题的。这其实是需要社会工作者对这种认知进行纠正的地方。
(3)家庭个别化原则
此原则认为,家庭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沟通交流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只有从受助者家庭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方式入手,才有可能把握受助家庭成员的真实需要,提供符合受助家庭成员要求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倾听李某和其女儿的倾诉,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
(4)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
此原则是指社会工作者既要关注受助家庭成员的目前需要,也要关注受助家庭成员的长远需要,并且随着受助家庭成员需要的变化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以及发展结合起来。社会工作者对于此案例要关注李某的工作,因为这一因素也导致了李某的脾气暴躁,把全部希望都寄予在女儿身上。
2.介入策略
一是通过心理测量表的使用,正确评估李某的心理状况。如果李某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危机干预措施,把小玉从家庭暴力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二是进行个案会谈,和李某共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帮助李某疏解幼年时期的压抑情绪,并促使李某认识到幼年时期受到父亲打骂的经历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三是建议李某参加讲座或辅导,或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习合理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四是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了解李某是否符合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条件政策,如符合,协助其申请以实施家庭救助。
五是建议李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6616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