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  )。

练习题库2022-08-02  65

问题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  )。A.V模型B.原型化模型C.螺旋模型D.瀑布模型

选项 A.V模型
B.原型化模型
C.螺旋模型
D.瀑布模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典型的信息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二版)》第四章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4.4 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全书第206页。
瀑布模型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V模型:V模型中的过程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在V模型中,单元测试是基于代码的测试,最初由开发人员执行,以验证其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各个部分是否已达到了预期的功能要求; 集成测试验证了2个或多个单元之间的集成是否正确,并有针对性地对详细设计中所定义的各单元之间的接口进行检查;在所有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完成后,系统测试开始以客户环境模拟系统的运行,以验证系统是否达到了在概要设计中所定义的功能和性能;最后,当技术部门完成了所有测试工作后,由业务专家或用户进行验收测试,以确保产品能真正符合用户业务上的需要。
原型化模型:原型化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 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经过和用户针对原型的讨论和交流,弄清需求以便真正把握用户需要的软件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充分了解后,再在原型基础上开发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在实际中原型化经常在 需求分析定义的过程进行。原型化模型减少了瀑布模型中因为 软件需求不明确而给开发工作带来的风险。因为在原型基础上的沟通更为直观,也为 需求分析和定义,提供了新的方法。原型化模型的应用意义很广,瀑布和 V模型将原型化模型的思想用于 需求分析环节,来解决因为需求不明确而导致产品出现严重后果的缺陷。对于复杂的大型软件,开发一个原型往往达不到要求,为减少开发风险,在瀑布模型和原型化模型的基础上演进,出现了螺旋模型以及大量使用的RUP。
螺旋模型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在螺旋模型中,软件开发是一系列的增量发布。 在早期的迭代中,发布的增量可能是一个纸上的模型或原型;在以后的迭代中,被开发系统的更加完善的版本逐步产生。
敏捷模型
敏捷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适用于一开始并没有或不能完整地确定出需求和范围的项目,或者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或者需 求和范围难以事先确定,或者能够以有利于干系人的方式定义较小的增量改进。敏捷方法,也叫适应型生命周期、或者变更驱动方法。小步快跑,持续集成。
敏捷方法的目的在于应对大量变更,获取干系人的持续参与。敏捷方法里迭代很快 (通常24周迭代1次),而且所需时间和资源是固定的。虽然早期的迭代更多地聚焦于计划活动,但通常在每次迭代中都会执行多个过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23035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