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教育工作应如何遵循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最全题库2022-08-02  51

问题 试述教育工作应如何遵循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选项

答案

解析 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经历一定的阶段的,在这一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动作是经躺、坐、爬、站、走的发展顺序。心理方面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先有喜怒的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道德等高级情感。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无论是思想品德的修养,还是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要“凌节而施”。
(2)人的身心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从出生到成熟,要经过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发展阶段。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对接受施教的内容、方法能力也不同。
(3)人的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教育应适时进行。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相同年龄阶段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教育措施应与学生不同方面发展的成熟相适应,既不能强行给学生灌输难以接受的内容,又不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其更快成熟,进入更高的水平。
(4)适应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教育应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在基本相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正常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发展顺序、速度和水平等大体相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又是可变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对青春期学生来讲即是可塑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
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教育内容和要求的相对稳定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要求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这样才能避免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稳定性,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5)适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应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受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是有差异的。
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289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