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苏幕遮》这首词设计一个完整的教

免费题库2022-08-02  37

问题 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苏幕遮》这首词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2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

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主情,虚实结合。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座(05712,字美成,号清真居土,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教师范读,全体学生读。

三、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六个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究这首词如何体现见景生情,虚实结合,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小组,用散译的方法翻译全词,全班读原词对比赏析,点评。

第二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见景生情的手法。齐读上片。

第三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齐读下片。

第四小组,赏析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五小组,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全词,重点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第六小组,诵读全文并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全文的方式,总结全文。

四、教师总结。

上片词人选取了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等意象从嗅觉、听觉,视觉三个感官角度描绘出了:燎香消暑、鸟雀呼睛、风荷摇曳三幅画面,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下片抒情,运用直抒胸臆和对写法。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整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见景生情,虚实结合,颇有诗意地表现了思乡之情。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六、课后作业

1、将全文扩写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

2、对比阅读柳永《甘草子》

 七、板书设计:

苏幕遮

上片写景:风荷

下片抒情:思乡之情

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267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