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2月21日下午就我国扶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

题库2022-08-02  40

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2月21日下午就我国扶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弥足珍贵,要长期坚持。……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材料二:“精准扶贫,勿忘扶智。”这里说的“扶智”主要是指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智识,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正是因为一些贫困地区群众缺乏有品质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活动,宗教势力才得以滋生,封建迷信才大行其道,低俗文化才有市场。人的现实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如果长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迟早要出问题。从我国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来看,扶贫工作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考核评估主要侧重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等可量化的物质方面因素,参与扶贫工作的干部也往往“重物轻人”,疏于俯下身子,设身处地地思考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说物质扶贫是显绩,那精神扶贫就是潜绩,一味重显绩轻潜绩,很可能造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后果。(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的原因。(5分)(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党应如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6分)(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为脱贫攻坚提出两条建议。(4分)(4)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何要重视“精神扶贫”。(6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①我国大力开展扶贫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扶贫工作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③有利于促进城乡地区的经济平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符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①我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谨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②遵循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倾听人民的呼声。
③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中,要努力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智识,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参与扶贫工作,要设身处地地思考贫困群众的需求。
(4)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扶贫一定要重视“精神扶贫”。
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力、文化创造活力和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扶贫”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和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文化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些贫困地区群众缺乏有品质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活动,宗教势力得以滋生,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低俗文化有了自己的市场。所以我们要重视“精神扶贫”,帮助群众提高识别腐朽和落后文化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226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