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免费题库2022-08-02  38

问题 试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选项

答案

解析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班杜拉关于强化的看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和自我强化三种。班杜拉认为,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效果期待即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教学意义
由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好自我效能感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果刺激激发学生认真努力学习的意识。同时,不断暗示或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恰当的成绩目标,尤其要避免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那样会妨碍其成功感的获得,不利于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③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学期或学年考核结束后,帮助学生对考试成绩进行正确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归因。对于成绩优异者,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题目难度,强调其个人努力等方面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以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淡化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争取下一次的成功。通过引导改善学生的归因模式、提高学生的期望水平、加强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等方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目的。
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具体困难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困难的本质,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调动其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样经过反复实践,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会不断被强化,学生才会不断向更高难度的问题挑战,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183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