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案例,回答问题: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 在教

最全题库2022-08-02  73

问题 1.阅读下面案例,回答问题: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指一指、标一标,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是直径的一半。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生1:我可以用尺子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1)两个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2)结合案例,谈谈教师A和教师B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并说明理由。(3)预测两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说明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你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选项

答案

解析 (1)共同点: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A组织学生动手测量、指一指、标一标,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教师B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利用尺子测量或折纸的方法来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
(2)案例中A教师和B教师没有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起点,A教师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圆,并运用了一贯的动手测量、指一指、标一标的探究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结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收获新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吃不饱的状态。“认识圆”是六年级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A教师先让学生自学“半径和直径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没有教师的层层引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即学生的知识起点;B教师让学生自学,这高估了学生的基础,虽然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但是与圆的知识还有很大的区别,自学起来相对比较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自学起来是比较吃力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B教师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3)第一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基本思想方法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二位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一方面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丰富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168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