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鹭》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读第七节) 师:我认

最全题库2022-08-02  38

问题 阅读《白鹭》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学生读第七节)师:我认为这里的“钓”可以改成“捉”,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孙老师这样说可以吗?生:我认为不够准确。因为“钓”是在那里等待着鱼过来,而“捉”是主动去捉鱼。师:你的意思是“钓”是等待,“捉”是主动出击。生:是这样的。师:再说说原因。生:因为“钓”是等待鱼上钩,而“捉”是主动出击去捉鱼。师:怎么没有掌声?还有呢?生:我觉得“捉”是一种动态美,“钓”是一种静态美。生:我觉得静态的美更好一点。师:白鹭在那里钓鱼,表面是等待着鱼,实际呢?生:希望鱼快上钩。师:难怪你要说静态的好,“捉”比较忙乱。生:我觉得钓鱼比较闲静,像人一样,是拟人化的写法。生:我觉得“钓”的话, 显得白鹭悠然自在。可白鹭不要竿和钩,只要悠然地等。师:无忧无虑,等着鱼儿上钩,姜太公还有一个鱼竿,可白鹭不要竿和钓,只要悠然地等待着鱼上来。我改的“捉”远远不如“钓”,所有的味道都在一个“钓”字上。(单一主观题) 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的。(7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师和学生讨论“捉”还是“钓”好,师生是平等民主的双向交流活动。且课堂一直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用问题加以引导,当学生回答的精彩的时候,教师及时用“掌声”给予鼓励,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时,教师先抛出可不可互换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从字的内涵出发,结合语境和白鹭的特点分析其不同表达效果,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对“静态美”“动态美”的讨论,是培养想象力,生发新创意的过程。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是问题的“传递者”“补充者”。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这一教法能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很好体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165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