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这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级。一段时间下来,一个叫小林的同学引起了我的

admin2022-08-02  35

问题 案例一:这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级。一段时间下来,一个叫小林的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平日里沉默寡言,总是穿着一身脏兮兮的校服,背着一个似乎从未洗过的书包。他座位前后排的同学桌子拉的都离他很远,下课也没有人和他玩,他好像坐在一个孤岛上。我曾试图与他交流,但他几乎不与我互动。后来,从教过他的王老师那里了解到,小林从小父母离异,双方都不愿抚养他,是他年迈多病的奶奶一直照顾着他。王老师叹了口气,说道:“这孩子挺可怜的,可他自己也不争气,学习不上心,还不讲卫生,你看他的手、脸几星期都不洗一次,老师们说了多少次,他还是那样。班里同学也不喜欢他,不知谁给他起了个外号‘臭鼬’,就这样传开了。咱们想帮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听了王老师的一番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小林的班主任,我必须帮他。第二天,我在办公室放了一条新毛巾,等小林到校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把手、脸洗干净,把镜子放到他的面前,夸了他一句“看,还是挺帅的嘛”。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顺势鼓励他要保持讲卫生的好习惯。此外,在课堂上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注,让他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课后,我找机会跟他聊天,当面批改他的作业,并对他的错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小林的个人卫生习惯有所改进,学习也有所进步,可他似乎还是有意无意的躲着我,课间总是一个人在座位上发呆,既不跟同学玩也不跟老师聊天。看得出来,他依然没有朋友,还是那么孤独。案例二:张老师是某班的班主任。接手前,他就听说本班有几个不大好管的学生,经常上课捣乱、不交作业,学习成绩差,隔三差五的就会被老师批评,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张老师一接手,就分别找这几位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心,并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刚开始这几位学生有明显进步,张老师感到很欣慰。可是没过多久,张老师就有些焦头烂额:英语老师拿来一张学生名单,说:“你们班这几个学生已经好几天没交作业了,怎么催都交不上来。”数学老师也来找,说:“这次测验,你们班这几个学生又只考了20多分,自己还不当回事,让改错也不改,这学生没法救了!”德育主任找张老师谈话,说有几个学生频繁迟到,导致他们班在本月的学校班级量化考核中成绩倒数第一。……张老师发现所有问题都跟那几个学生有关。班级其他学生也来告状,说他们上课几乎不听讲,小动作不断,经常说话,有时还打闹,不仅影响大家的学习,还害得班级被扣分,老师提醒也不管用,能不能别让他们在这个班了。(单一主观题) 请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请结合案例一,谈谈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对待和帮助班级中像小林这样的学生。要求:有针对性,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300字。2.假如你是案例二中的班主任张老师,将如何帮助班上那几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400字。3.透过以上案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

解析 1.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承担着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针对案例中类似小林的情况,班主任应该根据其个人特点、需要和问题,全面进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具体如下: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并组织班会活动引导班级其他学生一起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能感受班级的温暖,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其次,班主任要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针对个别差异制定措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再次,班主任要能够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根据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班主任应做好家校合作工作,并且根据德育的长期性、反复性规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2.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班主任要积极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和各位老师一起在课堂中,抓住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各位老师要做好榜样作用,言传身教;也要在班级中给学生找好学习的好榜样。
其次,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好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等,通过情感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护自尊,当学生表现出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激励和表扬,逐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再次,班主任要运用主题活动创设环境法,开展有关学习习惯养成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过程中,要有德育长期性与反复性的意识,对学生的德育问题长期抓,反复抓。
最后,班主任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形成家校合作,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是发展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同伴关系是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学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与支持。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教师可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教育学生克服同伴交往的认知偏见,提供顺利进行同伴交往的经验。
第二,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并创设交往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社交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且利用多种渠道促进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利用课外活动巩固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群体,并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第四,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人际冲突,并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与技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161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