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江老师为“VB 赋值语句与顺序结构”一课确立的教学目标:(1)领会赋

题库2022-08-02  43

问题 案例: 江老师为“VB 赋值语句与顺序结构”一课确立的教学目标:(1)领会赋值的含义;(2)说出顺序结构程序的执行规则;(3)读懂顺序结构程序,并给出正确的程序运行结果。 课前,江老师在准备教学素材时设计了如图 10 所示的程序,为了能够对后续的教学做一 个铺垫,江老师又设计了如图 11 所示的两段程序。 课上,江老师为了解同学们对赋值概念的认识,首先出示了程序一,让同学们试着给出程序运行后的结果。江老师 提示同学们,“这些程序语句在计算机中都是一句一句依次执行的”。在同学们独立阅读程序的过程中,江老师巡视 同学们的作答情况,他发现同学们在程序一的运行结果上给出了两种答案:(1)b=50;(2)b=60。在本节课快结束时, 江老师又拿出了如图 11 所示的两段程序,让同学们认识了两段特殊的顺序结构程序。问题: (1)请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上,分析江老师设计的程序二和程序三分别为将要学习的哪个知识点做铺垫。(5 分) (2)请分析错答程序一的同学出现错误结果的原因(7 分),并说明你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指导的思路。(8 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程序二和程序三整体上都是为后续循环程序设计做铺垫。程序二是四个重复的语句“n=n+1”,通过引导学生学 习,引出循环结构能够简化程序设计。程序三是逐句变化的重复语句,在程序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有利于学生理 解循环程序设计的思想及其优越性。 (2)错答原因:题目中问的是“该程序段运行后,b=( )。”,学生通过“b=a+c”,寻找 a 的值是 20,c 的值是“a+b” 即 30,a+c=20+30=50,忽略了中间语句“a=a+b”对后面程序的影响。 指导思路:抓住顺序程序设计的核心问题,即在计算时,指令要逐句执行。 首先,以程序一为例进行分析,a 是 20,b 是 10,执行第三句“c=a+b”后,c 的值为 30,执行第四句“a=a+b”后, a 的值为 30,执行第五句“b=a+c”时可知第三句计算出 c=30,第四句计算出 a=30,所以 b=60,这里一定要注意是 按顺序执行。 其次,针对理解不透彻的同学,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模式,使学生相互讨论,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顺序程序设 计的概念。 最后,学生通过课堂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同时,获得学习程序设计的初步体验,归纳总结出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020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