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张老师在教学中常使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引入新课,下面是张老师分别在“文

练习题库2022-08-02  39

问题 案例:张老师在教学中常使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引入新课,下面是张老师分别在“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和“IP地址”两节课的教学导入片段。课例1: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师:今天我们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先看材料1和材料2(张老师出示如图15所示的PPT)。材料2是对材料1文本的表格化处理,可以看出文本信息的表格化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在Word中如何制作表格表达文本信息。课例2:IP地址上课时张老师读了一则新闻:“近日一些网友发现使用电脑无法登录12306网站购票了.除了可以登录主页外其他任何操作都显示‘您的操作频率过快’……”据北京青年报的调查发现,这一情况多集中在单位、小区或学校共用一个IP地址的区域。技术专家表示,据观察分析,12306网站为了防止黄牛等恶意刷票行为。采用了“封”IP地址的技术手段……师:“12306网站是通过什么找到网友的电脑,并且查封网友的购票操作的”生:“IP地址”。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为什么12306能够通过IP地址找到网友的电脑,它是怎么做到的”问题:(1)对照课例1和课例2的教学主题,对张老师在课例1和课例2中使用的教学导人材料进行评述。(2)从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出发,请结合课例1中的教学PPT内容补充一个相应的教学导人情境。

选项

答案

解析 (1)课例1教师在导入过程中直接入题,所用材料很贴近本课主题。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导入设计顺序需要做出调整,对学生的启发要突显出来。 首先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直接给出课题再给材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建议在授课中先展示两个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两张图,哪一个表现的信息更加清晰”(这样设计问题的意图是:限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学生在看ppt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想法,这样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向本课主题思考),学生在看过后会有回答.明显第二张图更加清晰地表达了信息。
接着再问“怎样才能让第一张图能够像第二张图那样,清晰表达信息呢需要注意什么”(这样调整问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向信息的结构化表达这一课题靠近)“怎样将材料1调整为更加清晰的结构,相信学完本课,同学们就会熟练掌握。”
总体来说课例1的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没有吸引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师作为主体,没能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要求。
课例2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贴近生活实际,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上,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步步引导学生向本课主题“IP地址”靠近。
综合课例1与课例2的授课理念和教学策略.课例2教师的导入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和新课改理念。
(2)课例1调整教学策略后的导人为:
“各位同学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课堂。今天早上校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将材料l所示的文本调整为材料2所示的结构,老师想向大家请教,看看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调整.”
“同学们的建议很好,不过校长要求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表达……”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相信在学完本节课程后,大家会用更好的结构表达自己的信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017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