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张老师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免费题库2022-08-02  53

问题 下面是张老师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一课中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都去过建筑不太密集、绿地比较多的郊区吧?在炎热的夏天,从市中心到郊区,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郊区比市中心感觉要凉爽。师:是的,郊区的温度平均要比市中心低3℃左右。这是为什么呢?(导出城市热岛效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师:从图上可以知道气温曲线总体是在市中心出现最高点,在郊区居民区出现次高点。还有在离市中心距离差不多的商业区和公园中,商业区的温度明显高于公园。【承转】根据这些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一下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吗?生:(略)师: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等温线图上,城区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承转】为什么城市中的温度会高于郊区呢?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根据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市区和郊区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市区和郊区的地面覆盖物、大气环境、水文等有什么不同?城市的工业生产、机动车辆、人群活动等对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影响?问题:(1)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城市热岛效应与哪些地理教学内容相关?请列举至少两个相关内容并说明联系。

选项

答案

解析 (1)情境教学法:张老师通过引入郊区的情境,并让学生谈夏天对市区和郊区气温的感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张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照片、示意图等资料,生动形象,操作简便,同时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
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法:张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2)①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城市化分不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一就是对城市气温的影响,即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②热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市区和郊区间冷热不均,导致市区和郊区间形成热力环流,形成城市风,即在城市上空,气流从市区流向郊区并在郊区下沉;在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市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009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