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

练习题库2022-08-02  63

问题 阅读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部分内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一)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图4.17a)。“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图4.17b)。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图4.17c)。(二)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等)

选项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进一步提升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总结探究外力地貌的一般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河流地貌或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2)教学过程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距源头由远到近地展示本地一条河流,让学生溯源而上观察下游到源头的河流地貌并请学生判断下面多个图片分别属于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现地理信息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展现的示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回答,之后点评并说明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1.学生看书,并以四个小组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首先各组互相提问解答,其次自由互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2.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2)河谷凹凸岸的辨别。?3.讨论互问过后,教师请每组同学同步分别做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个实验研究。教师进行指导。模拟实验操作:溯源侵蚀——做成阶梯状的两层,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在高处慢慢倒水观察。下蚀——做成小坡度的一层,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慢慢倒水观察。侧蚀——做成弯曲的较平的一层,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慢慢倒水观察。?4.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并用多媒体展示:?5.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6.教师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二】?1.学生看书,以四个小组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首先各组互相提问解答,其次自由互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2.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让学生说出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3.讨论互问过后,教师请每组同学同步做实验分别演示洪积一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注意用关键字进行指导。模拟实验操作:洪积一冲积平原——做成类似山谷的形状,在高处慢慢倒水观察流水出谷口时的情况。河口三角洲——做成类似河海交界处的模型,做一个凹槽模拟河床,慢慢倒水观察。?4.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并用多媒体展示:?5.教师重点讲解洪积扇或冲积扇的成因。?6.课堂提问:教师展示四幅素描图(图略),请学生判断下面哪幅是山区河流的冲积扇,哪幅是长江三峡,哪幅是长江的荆江河段,哪幅是河口三角洲。?7.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A图是长江的荆江河段,B图是山区河流的冲积扇,C图是河口三角洲,D图是长江三峡。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通过填表对比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提问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小结与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作业:请学生观察师生野外考察的图片与视频.下节课上课说出所见的外力地貌类型、成因及分布地区。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课下作业与学生的实习经历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009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