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

admin2022-08-02  47

问题 阅读关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部分内容。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每天,我们都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听到或读到气温这个词。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某地气温资料,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上月份;(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要求:(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表格绘制等活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借助归纳法、设疑探究等方法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2)教学过程要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是一个爱旅游的人,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转一转。今年国庆假期我去了云南昆明,拍了些照片回来,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教师播放一组昆明的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最后将图片定格在昆明的一幢普通楼房上)
教师通过一个“考眼力,找不同”的小活动,对比昆明和本地的户外景观,设悬疑、提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理由:通过提供给学生与生活中的现象有关的图片,启发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
(一)看动画、学地理——学习测量和绘制
1.问题设置
(1)气温会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呢?
(2)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呢?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
(3)温度计需要放置在哪里?
(4)一般每天测定几次?日平均气温怎样计算?在气温变化示意图中,横坐标表示什么?纵坐标表示什么?
(5)我们将测量的气温值标在图中,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样做出来的曲线,能够反映多长时间内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2.学生活动
(1)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归纳结论:气温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2)测量气温需要温度计。气温的单位是摄氏度。
(3)温度计需要放置在室外的百叶箱中。
(4)结合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对日平均气温、表格中横纵坐标的具体含义、曲线反映的变化趋势等进行观察并予以回答。
设计理由:教师通过相关活动,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测定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结合当地的天气预报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二)绘图表、思规律——锻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教师:大家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在学习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数据分别画出悉尼、巴马科、济南、格陵兰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结合曲线图中的数据及曲线走向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
(1)悉尼与其他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
(2)每个地区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的差值是否相同?结合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3)它们分别属于哪几个温度带?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4)陆地和海洋气温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后进行归纳。
(三)深入探究
教师将学生随机分成A、B两组,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进行问题探究。
A组:
(1)气温的高低与纬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2)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B组: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
(2)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3)图片中的低温中心是怎么形成的?
A.B两组学生经讨论后,归纳总结。
A组: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等。
B组:受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世界的寒极在南极洲。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设计理由:通过读资料、绘曲线、读曲线、得规律,一步一步训练学生运用资料绘制曲线图的能力和读图、用图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
教师:我们今天学到了气温的分布、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那么让我们试着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教师带领学生尝试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以下内容:
(1)民谚: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藏袍(动匦,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4)昆明与本地气温的差异。
(5)夏天去海边避暑。
解释完毕后,教师进行总结:除了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对气温产生影响外,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例如,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异常升高。如果持续下去,人类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教师播放一段美国科幻片《后天》电影剪辑,适度拓展,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设计理由: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思路。本部分的设计就是努力体现地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引导学生由现象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利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而更好地生活。
三、课堂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板书和相关图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理由: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和总结本节内容,使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9004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