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

资格题库2022-08-02  76

问题 阅读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的内容。 (一)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称“里氏震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截止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牟5月22日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烈度标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知识组成:
①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②构造地震示意。
③震级与烈度。
④造成的影响。
⑤世界主要地震带。
(2)【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要点:
教师总结: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①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②构造地震示意
教师展示地震构造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基本概念:
a.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b.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c.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d.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e.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③震级与烈度
教师对地震震级和烈度进行讲解:
a.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b.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教师总结: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④造成的影响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5.12”汶川地震的情况与资料,使学生们了解地震造成的影响。
⑤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教师带领同学阅读图1.1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地震、火山的空间分布规律: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983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