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

题库2022-08-02  41

问题 材料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材料二:课文摘录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另外,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破坏其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但是,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

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取生活实例导人法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建立加速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教师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新课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信息化的产生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子计算机的图片并设问:电子信息技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
学生回答:冷战中美国为了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1946年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教师提问:当时的电子计算机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很笨重、耗资巨大且功能不完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社会信息化的概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相关史料并提问:随着社会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同学们知道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首先是信息系统功能的强化和扩大化。其次是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最后是信息系统凭借高速化和高效化,形成了国际互联网络。国际互联网络使信息共享的程度得到极大提高。
教师提问:大家对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非常熟悉了,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互联网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收发电子邮件、检索资料、浏览新闻、休闲娱乐、网上购物等。
教师追问:互联网有何特点呢
学生发言: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史料分析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分析能力,有效提取相关信息。教师的一系列设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深层思维。
(三)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辩论赛,主题是“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大,还是消极影响大”。
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学生辩论结束,教师进行总结: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也不可忽视其负面作用。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青少年沉迷网络。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它。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赛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环节三:课堂小结和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作业:学生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如新闻、娱乐和购物等,组成相关的兴趣小组,分别追踪这些信息对社会和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堂小结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开放的作业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968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