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节的两个结课案例。 案例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admin2022-08-02  38

问题 以下是“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节的两个结课案例。案例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泌尿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泌尿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教师展示肾衰竭患者的肾脏图片,学生分析原因)师:当自身无法净化自身血液时,只能借助外界帮助,血液透析令病人很痛苦,有没有长久之计呢?(教师展示血液肾透析视频)生:保护好自己的肾脏。师:我们平时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肾脏呢?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进行讨论交流。案例2: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尿的形成与排出。接下来,请同学们归纳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肯定,教师做如下总结归纳。①血液的流动方向: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②尿液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流动方向为肾脏(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问题:(1)分析材料,指出两个案例中的教师分别运用了哪种结束类型并做简要说明。(10分)(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哪些共同特点?(10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1)案例1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科目或以后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向其他方面拓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常用以拓展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该教师展示肾衰竭患者的照片,播放血液肾透析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肾脏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2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该教师将本课的知识分为两个方面,血液的流动以及尿液的流动,并分别对两种途径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两条途径对比,既可以使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找到内在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记忆更加牢固、清晰。
(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两个案例中的教师结课内容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都强调肾脏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便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知识。
②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观察、练习、口头回答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1中教师准备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供学生学习,该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案例2中的教师安排的学生活动为自主归纳知识并请同学发言,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③课的结束都属于开放型。案例中的两个教师分别以“保护肾脏的措施”和“归纳知识点”的方式进行结课,都具有开放性,并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④结课中提出的问题要求明确、难度适中。无论是根据图片、视频说出自己的感悟还是进行知识的归纳,两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是明确的,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能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
⑤结束的时间紧凑。两位教师均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结课,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恰当的结课时间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946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