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

最全题库2022-08-02  3

问题 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  )。A.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C.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选项 A.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C.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基础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选项。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黄昏装饰河面,把黄昏当作人来写。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清香”本来属于嗅觉,作者却把他转化为听觉上的“歌声”让人联想到若有若无、清香幽淡、沁人心脾等。与题干相符,当选。

    C项: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通过祥林嫂的惨死和四叔“祝福”的鲜明对比,讽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734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