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从业资格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
题库
2022-08-02
37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晏子使楚》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课后练习一、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二、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三、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1.晏子将使楚使: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单元导语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学生情况八年级,48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查看材料
选项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能使用常用古汉语辞典,解决并积累文言文词语;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语言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晏子的一生正气、杰出的论辩才能和热爱国家的凛然气节,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品质。
(2)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能使用常用古汉语辞典,解决并积累文言文词语;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设定为知识目标。
②本文是一篇经典课文,故事情节清晰,引人人胜,文章中的人物对话也很有特色。所以将“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语言特点”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感受晏子的一生正气、杰出的论辩才能和热爱国家的凛然气节,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品质”设定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72134.html
本试题收录于: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笔试分类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笔试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物质中常用作于电池电极材料的是()。A.石墨 B.金刚石
请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60年
某化学教师讲授“燃烧”时.引用了下列素材。请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7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
“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这两个主题属于高中化学课程模块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随机试题
AfewweeksagowedecidedIopaint(油漆)theoutsideofourhouse.Tosavemoney
Internetuseappearstocausea【B1】______inpsychologicalwellbeing,【B2】___
关于二级造价工程师执业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可以同时受聘于两个单位执
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表现是A.头痛 B.心悸 C.腹痛 D.
患者,男性,50岁,骤发剧烈上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1天。患者于发病当天无明显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其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 Ⅰ.通过调控税
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归肾丸 B.大补元煎 C.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在A.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B.细菌核蛋白体50
风湿病时结缔组织发生( )。A.水样变性 B.脂肪变性 C.玻璃样变 D
根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各级河长的职责主要有()。A.水资源保护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