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师说,即“

最全题库2022-08-02  28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一)导入新课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从师这一话题的。【板书:师说】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朗诵音频,学生仔细聆听,把握节奏。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
明确:
学者:求学的人。众人:普通人,一般人。不必:不一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韩愈为什么要作《师说》送给学生李蟠?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明确:“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深入研读
1.自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明确: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板书: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对比论证】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板书:从师重要】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046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