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导入法。 教师采用复习提问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学生: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加强中央

考试题库2022-08-02  54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导入法。 教师采用复习提问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学生: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上,思想上都采取了哪些措施?那么除了这两个方面,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什么政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汉武帝开创了汉朝一个全新的鼎盛局面,那么他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呢? (一)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向学生讲解七国之乱时期,中央政府向商人借款的故事,提问学生:汉武帝为什么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如果铸币权以及盐铁经营权一直把控在商人手中,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教师讲解七国之乱中,政府向商人贷款平叛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出,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二)措施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五铢钱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是古代哪一种钱币。学生回答出:五铢钱。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汉武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削弱商人的势力,都在哪些方面采取了措施?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紧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些措施针对当时的社会,分别起到怎样的效果?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教师归纳。学生能够明确,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助于汉朝币种的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官府垄断煮盐、冶铁等项目,有利于中央财政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统一调配物资,有利于社会物价的稳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汉武帝的其他方面措施奠定了基础。 过渡:分析了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有怎样的影响。 (三)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随后提出问题:怎样评价汉武帝加强国家经济控制?之后请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去思考讨论这一问题。 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商人富贾的势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统一发展。汉武帝加强经济的控制,造就了西汉鼎盛的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课下搜集有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书籍及资料,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了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参考答案】 汉武帝的大一统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的繁荣时代。 政治方面,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将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了中央财政收入和经济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加强了思想控制,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民族关系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2.你认为中学历史教学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直观性特点。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具备直观性特点。 (2)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必须重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特点有机结合。 (3)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检测、考核,这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巩固性特点。 (4)历史教学既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发展,又不会令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这就是量力性特点。 (5)历史教学要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把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在照顾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兼顾集体的发展,这就是历史教学的因材施教的特点。 (6)系统性特点,知识应成体系,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甚至解决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问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041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