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圆周率,之后出示圆周率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问: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圆周率已经能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31.

题库2022-08-02  14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圆周率,之后出示圆周率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问: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圆周率已经能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其实,中国古代对于圆周率就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其中最具突出贡献的就是祖冲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数学成就 过渡:《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数学体系的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有了新的发展。 教师补充讲解:三国时期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提出了“割圆术”,并利用这一方法将圆周率计算到3.1416。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割圆术原理,并请学生尝试进行计算,感受当时科研之艰难。 具体材料如下:在对割圆术有所了解后,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在如此复杂的计算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圆周率的研究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总结: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祖冲之画像与相关资料,了解祖冲之的基本情况及其它成就。 通过阅读资料,学生了解到: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数学上除了“圆周率”的杰出研究外,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界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定理同样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一原理为"祖暅原理" (二)天文与机械 过渡:祖冲之除了精通数学外,在天文、机械方面同样有众多贡献。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祖冲之在天文、机械的突出成就。 具体材料如下: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礁磨、千里船等。 教师继续补充:1964年11月9日,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三)评价 过渡语:祖冲之虽然早已逝去,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财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后世对祖冲之的纪念活动,并提问:对于祖冲之,我们应该怎么评价?  请学生评价后教师总结: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感叹祖冲之伟大成就的同时,更应该向祖冲之学习,养成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现代,我国在数学方面有哪些杰出成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请列举四项我国古代有关天文方面的科技成就。 【参考答案】夏朝历法《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汉武帝时的《太初历》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 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2.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有哪些? 【参考答案】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的认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041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