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

admin2022-08-02  38

问题 1.题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材料进行讲解。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由于受到十年文革的影响,政治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破坏。视频观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国情? 学生回答贫穷落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展示新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后提问学生:那么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究竟原因在哪里呢?又是从哪里突破的呢?以此进入本课的新课讲授环节。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介绍: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共在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路线。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农民的生产情况。图一: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图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见过这么大的猪和萝卜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提问:这样的错误指导思想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危害呢?(违背自然规律,粮食歉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教师总结:当时的农业生产不遵循自然生产规律的发展,同时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家同吃大锅饭,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农民缺少自主生产权,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过渡语: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党和政府又出台了什么样的政策呢? (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教师介绍:1978年安徽一些地区遭受大旱,粮食歉收。农民没有存粮,导致许多农民成群结队的出门讨饭。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制度。那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通过包产到户的政策有没有解决当时严重的饥荒问题呢? 视频播放完后,组织学生讨论:实行包产到户有没有解决当时的饥荒问题?为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大大发展了?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师生总结:包产到户的政策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存温饱问题,同时还交够了国家要求的公粮。同时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教师介绍:当时中共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人民将重心放到经济建设当中来,安徽小岗村的这一成功的实践得到了中央的重视,这一做法也在全国推广开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达到富裕的水平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师生总结:除了实行包产到户之外在农村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作业:观看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纪录片。 【板书设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背景 (二)内容 1.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乡镇企业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第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第三、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041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