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黄河雄伟壮观的场面,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黄河的印象。 2.播放背景音乐《黄河协奏曲》的片

admin2022-08-02  9

问题

选项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黄河雄伟壮观的场面,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黄河的印象。 2.播放背景音乐《黄河协奏曲》的片段,引出作品《黄河大合唱》。 (二)感受体验 1.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资料,讨论对于《黄河大合唱》有哪些了解?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根据情况就作品的作者(冼星海)和创作背景进行适当的补充。 3.播放乐曲,请学生闭眼聆听,在脑海中想象歌曲描述的画面,并思考:从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作品可分为几部分?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慷慨、宏伟的气势。全曲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 (三)深入赏析 1.欣赏《黄河船夫曲》,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描述了什么场面?总结其音乐材料的重复性,节奏的律动性,运用了“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 2.欣赏《黄水谣》,聆听并思考: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分析音乐的旋律以及情感特征,深刻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日寇侵略者的愤怒控诉。 3.欣赏《保卫黄河》,聆听并思考:表现了怎样的情绪?了解其激昂的情感特点。请学生随着音乐哼唱,感受音乐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请学生对《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配乐诗朗诵,并认真体会诗词的意境。 (五)小结作业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交响性和史诗性的大合唱。它既有对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的描述,又揭示了中华民族遭受屈辱、苦难与不幸,同时还刻画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业:收集更多冼星海的作品,感受其作品表达的民族精神。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介绍一下作者。 【参考答案】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20世纪30年代杰出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对解放区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和四部大合唱,是现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其代表作品包括《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只怕不抵抗》《黄河大合唱》和《生产运动大合唱》等优秀作品。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由于他对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活动等方面的重要贡献,逝世后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2.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 【参考答案】 音乐课程中,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时要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的主题。小组合作的主题不宜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比如不能简单讨论一个歌曲的情绪,而要有一些深入的问题。合作任务的主题确定要恰当,难度要适宜,形成梯度,成任务链,让学生能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也不会因为太难或太简单而一节课无所事事。 其次,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共同合作的内容,确定完成的任务,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或协同完成一场演出或合作演唱一首歌曲,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同时也要让不同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作品。 最后,小组合作时,应该处理好合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的关系,一组完成一项大的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和目标,都有需要完成的小任务,最后进行任务整合,完成一项完整的作品,不能过于强调个人或只简单的平均分配任务,而是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8036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