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现象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练习题库2022-08-02  40

问题 材料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现象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现象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问题: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14分)

选项

答案

解析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小组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的。通常组建好小组后,每小组要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的有序开展,但小组内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该案例中的两种合作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现象1中“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搭配而成,这种组建小组的方法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仅仅根据高矮次序进行分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情况等,可能会导致组间成员搭配不当。
现象2中的合作学习呈现出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提出问题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没有一定的规则和次序;讨论的时间过短,只有一两分钟,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没有角色的轮换,这可能使组内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平衡,小组代表的思考可能更积极,口头表达能力也更强一些,而其他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能全面发展;“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这样可能造成小组代表仅仅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代表了小组成员的共同观点,长此以往,小组内其他成员可能不会再积极地思考,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ongyezige/11312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