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前,“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制虽取得一些成效,却不能

最全题库2022-08-02  15

问题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前,“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制虽取得一些成效,却不能消除传统体制弊病的症结。这种财政包干体制强化了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的“诸侯经济”倾向,客观上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投资膨胀。同时使得国家财力分散,地方缺少必要的设税权和稳定财源,中央则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主动权。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90年代初期,中央及财政部门明确了实行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的改革思路,并在1992~1993年进行了分税制的试点。1993年6月前后,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过热、结构失调、泡沫经济滋长和金融秩序紊乱等问题,明确提出实行“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同时,也做出了在1994年出台财政、税收等方面重大改革的决策,决定实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带有强烈的制度创新性质。改革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主要是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大大淡化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为政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正确发挥调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职能作用创造了条件。1.分税制是什么?2.简述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3.简述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选项

答案

解析 1.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政府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别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或上一级地方政府向下一级地方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有:(1)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划分。(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
(1)支出责任与收入划分的基本方案
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正常运作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实施宏观调控与协调地区发展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等。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等。
(2)“两税”返还办法及其进一步的完善
为了保护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中央采取“维持存量、调整增量”,逐步达到改革目标的方针,为此制定了中央对地方的“两税”返还的办法。税收返还数额的计算方法是:以1993年为基期,将分税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收入数额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基数,基数部分全部返还给地方。同时,为了确保地方的既得利益,不仅税收返还基数全部返还给地方,而且决定1994年以后的税收返还数额还要有一定的增长。
(3)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改革根据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重新划分和关于原体制中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规定,相应地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除保留了原体制中中央对地方的定额补助、专项补助和地方上解外,新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此后,为配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实施,相应地对转移支付进行了调整。

3.
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税制改革是在1994年与工商税制改革同时并行的,两项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国家财政税收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既要考虑地方利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要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合理调节与分配地区之间的财力的差异。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促使地方加强对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中央税、共享税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实行分级征管,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共享税中的地方部分,由国税局直接划入地方金库,地方税由地税局负责征收。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明确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办法力求规范化,但必须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5)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ihaiku.com/caiwukuaiji/2729031.html

最新回复(0)